盛诺一家 您身边的海外医疗服务专家

癌症真的可以不死了?美国发布2025报告:“幸存者”近2000万!

时间:
作者: 盛诺一家

当癌症不再意味着“绝症”,当“生存十年”变成常态,这个时代或许正在到来。


10月28日,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发布《2025癌症进展报告》摘要,其中披露:


从1991年至2023年,美国总体癌症死亡率下降34%,超450万人免于癌症死亡。


从2011年至2023年,美国总体癌症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1.54%;其中,男性年均下降1.81%,女性年均下降1.33%。


截至2025年1月1日,美国境内约有1860万名确诊过癌症的“幸存者”,这一数字预计到2035年将突破2200万。


图片

2011-2023年,美国总体癌症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1.54%(男性1.81%,女性1.33%)(来源:AACR官网)


这意味着:美国已经进入“癌症可长期生存”的时代。这背后,不只是药物创新,更是一场横跨科研、医保、公共卫生的系统工程。


美国为什么能做到?而中国,又面临哪些挑战?


从“治病”到“控癌”:美国抗癌的三大支柱


1.科技驱动:从靶向到免疫,科研投入撑起创新速度


美国抗癌成果的根基,是科研投入的厚度。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每年预算约480亿美元,其中近一半投向医学研究。其下属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是世界上最大、最持续的肿瘤科研资助机构,2024财年预算约为76亿美元,专门用于癌症基础科学、临床研究和预防项目。


此外,像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梅奥诊所(Mayo Clinic)等顶级医疗机构,每年自筹和外部科研经费加起来动辄超过10亿美元。


MD安德森在2023年用于癌症研究的预算达约12亿美元,Dana-Farber的科研投入超过6亿美元。


图片

MD安德森癌症中心,2023年癌症研究预算12亿美元


这种级别的长期投入,直接催生了“高产量创新”——


过去十年,美国FDA每年批准的抗癌新药平均15-20个;仅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就有20个全新抗肿瘤疗法和8个新适应证获批。


换句话说:美国的癌症进步并非“奇迹”,而是巨额投入下的理性产出。


当基础研究与临床创新形成闭环,死亡率下降就成为必然结果。


2.公共卫生的支撑:从“治”到“防”,控烟和早筛的长期红利


美国癌症死亡率下降的另一半功劳,属于公共卫生。


AACR报告显示,吸烟率下降贡献了约三分之一的整体癌症死亡率下降。1980年代,美国成年吸烟率接近30%,如今已降至12%;青少年吸烟率几乎归零。CDC(美国疾控中心)长期通过税收、包装警示、社区宣传和无烟立法,让控烟成为社会共识。


与此同时,美国的癌症筛查体系覆盖全国:

  • 结直肠癌筛查率超过70%,避免了79%的潜在死亡;

  • 宫颈癌筛查+HPV疫苗几乎“消灭”了宫颈癌;

  • 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的早筛项目均常态化入医保。


图片

1975-2020年间,美国因筛查和癌前病变切除而避免的死亡比例(来源:AACR官网)


这些“低科技、高回报”的公共卫生措施,是死亡率持续下降的“安静力量”。


在美国,抗癌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公共治理的结果。


3.生存者医学的兴起:从“治愈”到“长期带病生存”


当幸存者超过1860万,癌症管理的逻辑就发生了根本变化。


美国已把“Survivorship Medicine(幸存者医学)”纳入主流体系。

  • 大型癌症中心设立“幸存者门诊”与专职团队;

  • Medicare(老年医保)与商业保险覆盖复查、康复、心理咨询、职业重返服务;

  • NCI建立“癌症幸存者数据库”,追踪复发、毒性与生活质量;

  • 社会组织提供长期心理与经济援助。


图片

Survivorship Medicine(幸存者医学)


这些制度让“活下来”不再是终点,而是“第二人生”的起点,美国社会对癌症的认知,也从“绝症”变为“慢性病”。


为什么美国能做到?投入决定产出!


很多人会问:美国的奇迹靠什么?


答案其实只有四个字——舍得投钱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

  • 美国医疗卫生支出长期占GDP的17%左右(2023年约4.5万亿美元);

  • 其中癌症相关支出约占医疗总支出的7%-8%,即每年约3000亿-3500亿美元

  • 其中科研投入(含政府、非营利组织、制药企业)总额接近1000亿美元/年


举例而言:

  • 仅NCI每年资助的癌症研究项目就超过5000个;

  • Dana-Farber作为哈佛系统的附属癌症中心,其研究经费超过哈佛大学医学院总预算的三分之一;

  • FDA专设“肿瘤学卓越中心(OCE)”,拥有独立审评机制与科学顾问委员会。


图片

(来源:摄图网)


这种“科研—审批—医保—社会”多维联动,是美国抗癌体系的最大护城河。


投入与产出之间,形成了稳定的正反馈:科研资金多→创新药多→患者生存期延长→数据回馈科研→再促进药物开发。


这就是为什么,从1991年到2023年,美国癌症死亡率下降了34%,生存率仍在持续上升。


对比国内:进步显著,但结构性短板仍然明显


1.医疗卫生投入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与世界银行数据,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约7.1%(2023年),虽然近年提升明显,但仍不到美国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其中用于科研的比例偏低——我国医药研发投入约占GDP的0.2%,远低于美国的0.8%-1%。


癌症研究资金的来源高度集中在国家项目和极少数大型基金会,科研院所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度不高,创新药物研发周期长、原创性弱。


因此,国内抗癌药物中约70%以上仍依赖引进或仿制。


图片

多款知名进口药告别国内市场(来源:财经视频)


2.体系问题:集中化与不均衡并存


中国的顶尖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城市和三甲医院,全国的肿瘤诊治、科研、临床试验几乎都“挤”在北上广深。


这带来两个后果:

  • 基层可及性差:县级医院缺乏筛查、影像、病理能力;

  • 资源过载:三甲医院门诊拥挤,一个医生日均接诊上百人,患者平均就诊时间仅几分钟。


此外,多学科会诊(MDT)覆盖率不足


AACR报告中强调的“多学科决策”在中国仍然主要局限于大中心医院。而美国社区医院甚至具备远程MDT机制,使每位患者都能获得系统评估。


3.防控薄弱:筛查和控烟的差距仍然巨大


  • 中国男性吸烟率仍超50%,整体吸烟率达26.6%,居世界高位;

  • HPV疫苗接种率仅约25%;

  • 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筛查率普遍低于30%;

  • 结直肠镜等检查仍需患者自费。


图片

美国成人与青少年吸烟率变化(2011-2024)

(来源:AACR官网)


换句话说,中国的防癌体系仍在“救治端”发力,而不是在“源头端”阻断。


这也是为何我国癌症五年生存率虽已升至40%多,但仍远低于美国的约70%


结语:


美国用三十年的持续投入,换来了癌症死亡率年均下降1.5%、近2000万幸存者的现实。


这不是奇迹,而是科学、制度与投入的共同产物。


对中国而言,我们正在全力追赶,有望迎来类似的“黄金十年”。


但真正的胜利,从来不只是技术的超越,更是亟待体系的成熟——让每一个患者,无论身在何处,都有机会活得更久、更好!


参考来源:

1.AACR. 2025 Cancer Progress Report (Executive Summary), 2025.

2.NIH & NCI Budget Data, 2023–2025 Fiscal Years.

3.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Annual Report, 2023.

4.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Research Funding Statement, 2024.

5.World Bank, WHO Global Health Expenditure Database, 2023.

6.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2024》

7.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4)》


【盛诺一家】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权威的海外医疗咨询服务机构,提供出国看病、全球专家远程咨询、日本体检等服务。

海外医疗服务为什么选择盛诺一家?

  • 与美、日、英近 50家 顶级医院官方签约合作
  • 服务团队 70% 具医学背景,专业可靠
  • 全球 15个 服务中心,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 医疗费用享 5%-40% 专属折扣
  • 60%客户通过老客户推荐,满意度高达 99%

如果您或家人想了解海外就医方案?
📞 请拨打免费咨询热线:400-855-7089 或通过
🌐 盛诺一家官网 预约咨询,获取专业建议,开启全球精准医疗之路。

医学前沿 新药新技术 美国看病指南 去美国看病 美国看病 美国

本文为海外就医科普文章,内容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为任何疾病治疗的指导意见。文章由盛诺一家编译,版权归盛诺一家公司所有,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须注明“转自盛诺一家官网(www.stluciabj.cn)”字样。
推荐阅读
最新资讯
盛诺一家 您身边的海外医疗服务专家
14
YEARS
深耕海外医疗服务行业
1000+
PARTNERS
国内外合作医疗机构
15
SERVICE CENTERS
全球客户服务中心
7000+
FAMILIES
服务重症患者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