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的侵入性较手术低,广泛用于没有淋巴转移的早期胃癌。但是据报道,约有5%的患者在手术后会发生意外出血,因此需要术前进行风险分类。东北大学胃肠病学系教授正宗淳等人开发了一种出血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术前预测ESD引起的出血风险。
通过对10个因素进行评分将风险分为4类
早期胃癌ESD术后发生的出血涉及多种因素,例如抗血栓药物的类型和肿瘤的大小等,因此,需要进行综合评估以预测术后出血风险。然而,目前尚无客观证据可预测早期胃癌ESD后出血的风险。
因此,正宗等人收集了2013年至2016年在日本25家医疗机构接受ESD的8,29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数据,并分析了23种可能与出血有关的因素。结果,与出血有关的因素包括:华法林,口服速效抗凝剂,血液透析,P2Y12受体拮抗剂,阿司匹林,西洛他唑,肿瘤直径> 30毫米,多个肿瘤,肿瘤部位(下胃),抗血栓药物的停药共10项。根据出血风险(-1至4分)对10个因素进行评分,根据总评分将风险分为低(0至1分),中(2分),高(3至4分)和极高(5分)的出血预测模型“ BEST-J得分”。
超高风险组的出血风险是低风险组的10倍以上
当BEST-J得分用于分析同时期在另外8个中心接受过ESD治疗的2,029例早期胃癌患者时,证明了其模型应用于出血预测的有效性(C统计量0.70,95%CI 0.64?0.76)。
此外,低,中,高和超高风险组的ESD出血率分别为2.8%,6.1%,11.4%和29.7%,可以清楚的发现超高风险组的出血风险是低风险组的10倍以上。
今后希望通过此模型对出血风险的分类实现个性化治疗。
本文信息来源:2020年6月4日发表在Gut在线版的文章《Prediction model of bleeding aft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BEST-J score》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49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