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吸收不良综合症,根据营养素的消化、吸收、输送三个阶段进行病态分类。除了糖类、蛋白质、脂类等3大营养素外,还可设想含有维生素、电解质、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的多种缺乏症。来自小肠的营养的消化吸收被障碍的状态。全身的营养状态变差,会引起营养失调。腹泻,体重减轻,全身倦怠感,腹胀感,浮肿,贫血等症状。吸收不良综合症分为营养吸收过程异常引起的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症和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症。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症有肠易激综合症和牛奶不耐症,乳糖不耐症属于原发性吸收不良症候群,是印刷子缘膜病(小肠的上皮细胞的内腔侧的印刷子缘膜酵素的缺乏和缺损原因)之一。由乳糖分解酶(乳酶)的缺损引起。乳糖未消化到达大肠,由肠内细菌的发酵反应生成的短链脂肪酸会引起腹泻。肠易激综合症会引起维生素缺乏症。在吸收不良综合症中容易受到损伤的营养素是脂肪,但伴随肠内细菌异常增生综合症(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SIBO)的吸收不良综合症由于特殊的机制而引起吸收障碍,因此缺乏的营养素也多是特发性的。SIBO是指小肠中细菌数量的过剩增生和质量的异常增生,临床症状之一是消化吸收障碍和吸收不良综合症。
另外,小肠憩室症,狭窄,部分闭塞,上部和下部肠管的内瘘等也是原因之一。手术后以外的原因是伴随糖尿病性神经障碍的蠕动运动障碍,全身性强皮症,淀粉样变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与特发性假性肠梗阻有关的肠管运动障碍。对于老年人来说,有时无酸症是原因之一。细菌丛产生的叶酸和维生素K具有不缺乏的特征。
有无手术既往史很重要。进行X射线检查和内窥镜的blind loop的证明。很难直接证明细菌异常增生,进行抗菌药物内服的诊断性治疗的情况也很多。
吸收不良综合症的治疗方法:
治疗疾病是重要的,也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具体的治疗方法因病而异
另外,如果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病,通常共同进行的对症疗法有以下几种。
(1) 如果吸收不良程度比较轻,就吃以下容易消化的食物
(2) 摄取低脂肪
(3) 摄取低纤维
(4) 避免生吃
(5) 吸收不良程度强的情况
(6) 经管营养(从鼻孔插管,灌注易吸收的营养食品)
(7) 中心静脉营养(在粗静脉上扎点滴,打营养丰富的点滴)
(8) 如果消化酶不足,可以补充消化酶
< D-甲基纤维素吸收试验>
作为单糖的甲基纤维素通过口服被空肠吸收,在SIBO中,由于细菌的异常增殖而分解出甲基纤维素,所以存在异常低值。早晨空腹排尿后,服用D-甲基纤维素25g溶液后,5小时内收集全尿。正常排泄量在5 ~ 8g以上。
<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反映回肠的吸收能力。食物中的B12与蛋白质结合,在胃中接受百事新分解成为游离型B12后,与唾液中含有的R蛋白结合,受到胃酸的保护。在空肠中,因胰蛋白酶而变成游离型的B12与内因子结合,从回肠末端被吸收并被运送到全身的脏器。
同时口服人胃液结合57cob12胶囊和游离58cob12胶囊,2小时内肌注大量非放射性B12。当B12处于饱和状态时,由于经口服的57cob12和58cob12通过肾脏在尿液中排泄,所以通过测定24小时排泄的两个Co来推测障碍部位。在恶性贫血中,57co比58co高,在像回盲部切除那样的肠道原因的吸收不良中,两个值都低。SIBO通过使用抗菌药来改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