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5月到今年1月,研究人员共为患者进行了3次输血。输血对象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在接受输血后,未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输血是成功的。此前在2018年9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就已经批准该技术开展临床研究。
负责输血的高折晃史教授表示:“患者在输血后没有出现严重副作用,过程很顺利,我们也松了一口气。今后,我们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在确认了该技术安全有效的基础上,尽快投入到实际应用,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据了解,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由于血小板较常人减少,经常会出现出血的症状,也很容易得传染病。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则需要通过输血的方式来补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但会有个别患者因为特殊免疫类型的关系,出现排异反应导致不能输血治疗。
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些免疫类型特殊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了避免患者出现排异反应,研究人员将患者自身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培育成iPS细胞,并进一步将其诱导分化为血小板,为患者输血。
为了尽可能避免出现副作用和排异反应,三次输血过程中,输血量采用梯度递增的形式。经过长达1年的观察,研究人员确定了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前,有传闻质疑iPS细胞可能会诱发癌症,为了消除风险,研究人员也做了动物实验进行验证。从动物实验的结果上看,iPS细胞并不会提高患癌风险。
日本国内有大概1万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我国,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可发生于各年龄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1]。相信本次的研究成果,能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iPS细胞技术在再生医学中应用广泛,该技术已经在视网膜疾病、帕金森病和心衰等领域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来源:
本文编译自日本雅虎新闻于2020年3月25日刊登的《iPS血小板,京都大学首次输血成功》
原文链接:https://headlines.yahoo.co.jp/hl?a=20200325-00000546-san-sctch
参考链接:
[1] 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126d8938832
本文由盛诺一家原创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