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我不是药神》,让无数国人关注到,原来,还有一群癌症患者靠代购的印度仿制药活着。在赚足观众眼泪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发力解决抗癌药“购药难”。但本文想说的,是影片上映后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当全社会都开始同情代购,谁来同情被代购药坑害的患者?
1、世间本没有“药神”
在《我不是药神》里,徐峥饰演的“程勇”不惜放弃自己的事业,不惜亏钱药,不惜身陷囹圄,也要为患者去印度“带药”……
这样的“程勇”世上有吗?影片上映后,“程勇”的原型陆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也有私心……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你们加给我的。”
而王砚辉饰演的“张长林”则在营销大会上被当众拆了台,后锒铛入狱。那么现实中呢?活得光鲜的“张长林”比比皆是:权健倒了,还有千百个“权健”;魏则西去了,还有无数家“莆田系”……
在足够的利润面前,骗子永远比英雄多。
影片里患者的可怜,更加凸显了“药神”的伟光正;但世间本没有“药神”。所以,影片虽然悲天悯人,却客观上造了一种后果——通过塑造一位虚拟的“英雄”,让患者、让社会忽视了代购药真正的风险。
2、代购药的风险
12月27日,扬子晚报网报道,江苏省宿迁警方成功侦破公安部重点挂牌督办的一起特大生产销售假药案。案件涉及以泰瑞莎为代表的10余种国外知名企业的抗癌药,犯罪团伙在国内黑作坊从事生产,然后输送到印度的药店冒充孟加拉、印度生产的仿制药,再返销给国内患者。
涉案金额高达近15亿元,光警方从发现线索到布局、到侦破,再到实施抓捕,足足花了1年零4个月的时间。那么整体来看,该团伙前后存在了多少年?坑害了多少患者?类似的团伙又还有多少?
犯罪团伙生产假药的作坊,制作、储存、运输没有丝毫保障
这已经不是警方#1次捣毁生产假药的地下工厂了,此前媒体曾多次报道9291、PD-1等抗癌药造假的案件。如2018年1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过一起特大生产、销售假药案,涉案人员拉拢医生“牵线”,向全国30个省份的患者销售抗癌类假药多达数十种。
不仅仅是因为生产不合法,经鉴定,有的抗癌药根本不含有效成分,这对癌症患者来说无异于谋财害命。因为,使用百分百无效的假药,耽误的可能是患者宝贵的治疗时机,也可能因此错过用真药救命的机会。
而代购药的出现,为生产、销售假药提供了土壤。
首先,借助网络的便利,代购药推销起来极为简单,只要在网络上找到患者群体,销售成本几乎为零。
其次,代购药没有药品质量监管,品质不可考、来源不可溯,这正是销售假药的天然掩护。
第三,即使是正版的靶向药,对有相应突变的患者的有效率也只有50%-。这意味着,用药无效是正常的,即使代购药无效,售药者也可以把责任推给几率,患者完全无法判断自己购买的是不是假药。
后,既然是海外代购,犯罪分子可以把地下工厂设在国外,出事后很难追责。如此次公安部部署侦破的15亿假药案,犯罪团伙在国内和老挝都设有生产窝点,耗费了警方1年多的时间。
这样的情况还有多少?如果不正视代购药的风险,反而对代购者报以同情,那么,只会助长这块黑暗地带的蔓延,坑害更多患者。
3、癌症患者的出路
毫无疑问,癌症患者需要药物,在生命受到威胁时,说任何道德、法律都很无力。
那么,出路在哪?
代购药的兴起背后彰显的,是国药的尴尬。在美国权威杂志《医药经理人》公布的2018年全球制药企业排名50强中,竟然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而国产的仿制药也广受“安全、无效”的诟病……
国药的崛起,可能需要几代人的追赶。对于有经济条件的患者来说,完全可以直接到国外正规的医院医,使用新的、正版的药物;但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患者来说,既买不起正版药,也冒不起代购的风险,只能寄希望于医保。
好消息是,正在积极推动加快新药上市审批和抗癌药进医保。
在2018年6月22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告诉记者,近十年来,在美国、欧盟、日本上市的新药有415个,其中76个已在中国上市,201个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和申报阶段。
以往,美国新的抗癌药进入中国需要等待3-5年乃至更长时间,现在有望缩短1-2年进入中国市场。
而在2018年10月10日,医疗保障局也印发了《关于将17种药品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的通知》。17种抗癌药此纳入医保报销,涉及非小细胞肺癌、肾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多个癌种,大大减轻了癌症患者的用药负担。
海外代购不是的途径,也不是合法的途径,更不是靠谱的途径!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底层癌症患者的生存状况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