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现代医学通常把生产在人体粘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结直肠癌是胃肠道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那么息肉和结直肠癌的关系是什么吗?息肉持续恶化会慢慢演化成结直肠癌,而一些息肉没有清除干净也会导致结直肠癌复发。那么息肉有哪些类型呢?如何有效的检查息肉预防结直肠癌呢?
1、大部分肠癌都是息肉惹的祸
腺瘤的癌变程度很高,但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所以,查出息肉也不必过度紧张。因为其一般没有临床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检查。
大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
2、一旦发现肠息肉都建议择机切除
息肉本身不是癌,但有可能变成癌,一旦发现有肠息肉,尽早切除,以免带来其他疾病或发生癌变。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
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低。腺瘤性息肉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由于息肉有癌变可能,一般建议一旦发现肠息肉,都要切除并做病理检测,遵医嘱进行复查。
1)增生性息肉: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易发生恶变。
2)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肿物,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
3)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有产生癌变的可能。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
3、发现息肉和早癌有效手段——肠镜
结直肠癌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可以有效预防的癌症,它大多由息肉演化而来,发展迟缓,一般需要5-15年,甚至更长,在此期间,发现并切除它,就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般人群应从50岁开始筛查结直肠癌。也就是说,50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高危人群包括:
有肠炎病史;
有长期慢性腹泻、便秘、粘液血便等临床症状;
患有慢性阑尾炎或曾经做过阑尾切除手术的患者、胆道疾病或糖尿病患者;
有下腹部放疗史;
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这些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结直肠癌。
而遗传性高危人群指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
4、息肉会复发,切除之后要复查
即使是切除了息肉,环境没改变,遗传因素不会改变,所以仍然有复发的可能,所以即使切除后,也要定期复查,这个很重要。
一般认为要到80岁后肠道长息肉才会逐渐停止,尤其肥胖、高血脂和有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长息肉。因此,如果肠镜检查发现有息肉,虽然予以切除术,患者千万莫大意,仍要定期复查,尤其是息肉数目较多、息肉大、腺瘤性息肉者更要复查!
此外,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率高可能还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
1、大肠息肉的发病原因不是很明确,手术只是去除了息肉,并未去除病因,所以容易复发;
2、大肠镜检查时,大肠息肉的漏诊率高。这是由于肠道准备情况,医生经验、手法以及大肠的生理结构等影响。
5、何时复查?如何复查?
医生通常会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
1、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结肠镜筛查时间是3年;
2、对于中低危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
3、对有下列情况时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
肠道准备欠佳,影响检查视野者;
因各种原因上次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者;
大于1 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
6、良好的预防——定期做个肠镜
结肠息肉的发病原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除了注意不要久坐、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戒除烟酒、适当运动之外,好的方法就是及时做个肠镜,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早点发现并尽早切除它,以绝后患。
结直肠癌的发生和息肉有密切的关系,不过这并不代这两者之间有必然的关系。如果国人在体检的时候发现息肉,应该尽快确诊,及时治疗。一些息肉和直肠癌的高危患者应该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以免错过早期的治疗机会。国内的体检项目过于单一,国人可以去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体检,医生会根据国人的家族病史,以往病历,身体状况,职业环境等多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体检方案,让患者能够更加全方位的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参考来源:
1.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9/09-23/8962900.shtml
2.https://www.cancer.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