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国内糖尿病患者数量居高不下,严重威胁到国人的身体健康。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的临床特征。现在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有效疗法,因此预防糖尿病便显得至关重要。不过近期一项研究发现长期吃稻米将提高糖尿病患病风险。国人的饮食结构该如何调整?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呢?
一项国际研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一些东亚人群的传统稻米饮食引起了许多基因组适应性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有助于降低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风险。
该研究由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科学家领导,并发表在《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杂志上,题为“Genomic adaptations to cereal‐based diets contribute to mitigate metabolic risk in some human populations of East Asian ancestry”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博洛尼亚大学生物学、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系的Marco Sazzini教授表示:“我们认为,一些东亚人的祖先至少在1万年前就开始每天吃大米,他们进化出了基因组适应能力,减轻了高血糖饮食对新陈代谢的有害影响。此外,这些适应似乎继续发挥着关键作用,全球化和西方化生活方式极大地增加了他们食用富含加工糖和高血糖指数的食物的消费,这种基因组适应保护他们不受由此带来的重大饮食变化的负面影响。”
米饭与血糖指数
在那些被人们驯化的谷物中,大米的血糖指数很高,而且富含碳水化合物。这意味着人体一旦摄取和消化,就会导致血液中的糖分增加。如果经常大量食用大米,这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相关代谢疾病(如2型糖尿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但是,如果我们将使用稻米作为主食超过一万年的东亚人与印度次大陆的人进行比较,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印度次大陆的人糖尿病和肥胖症发病率高于东亚人。这是为什么呢?
有着一万年历史的饮食
考古学或许能为此提供线索。在亚洲一些东部地区的古植物学发现表明,从12000年前开始,野生稻就已成为居民饮食的一部分。经过水稻驯化和稻作技术的引进,7000年至6000年前,水稻迅速传遍了韩国和日本。在4000年前,印度次大陆的北部地开始了一个独立的驯化过程,这使得该地区水稻品种的血糖指数低于东亚水稻。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爱丁堡大学的博士生Arianna Landini解释说:“不同的水稻品种和千禧年的开端可能使中国、韩国和日本的人口面临比南亚人口更紧迫的新陈代谢压力,这可能使他们进化出基因组适应性,从而减轻了与高糖饮食有关的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水稻与基因组适应
为了检验这一假设,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124个东亚和南亚人群的2000多名受试者的基因组。然后,他们比较了中国汉族和土家族,以及朝鲜族和日本血统的人(有着以大米为主食的悠久传统)与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越南和东南亚地区的人的适应性进化。东南亚受试者被用作对照组,因为他们是在几千年后才采用谷物为主的饮食。
该研究的作者之一,博洛尼亚大学的Claudia Ojeda Granados说:“在对照组中观察到的基因组适应性与东亚人群有很大不同,并与他们特定饮食而引起的代谢压力无关。中国汉族和土家族,以及韩国和日本血统的人,都表现出相似的代谢基因组适应性。”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基因的改变减少了碳水化合物向胆固醇和脂肪酸的转化,并降低BMI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其他一些基因组适应则有助于减少胰岛素抵抗;还有一些基因组适应刺激了维生素A的代谢产物维甲酸的产生,这种营养有机化合物的缺乏通常会导致以大米为基础饮食的人群产生健康问题。
Sazzini总结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再次证明了研究进化史可以成功地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信息,并有助于发现了不同人群对不同疾病的不同易感性的潜在机制。”
稻米饮食是否跟糖尿病有直接的关系,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不过这次调查为我们揭示了稻米和糖尿病一定的内在联系。其实预防糖尿病的措施很多,可以从饮食结构、血糖检测和科学锻炼等方式着手。美国有专业的营养结构师能够帮助国人制定适合自己的营养食谱,而先进的医疗器械能够及时、精准的发现潜在病灶。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定期出国体检,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参考资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9-genomic-rice-based-diet-mitigate-obesity.html
【2】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eva.13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