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经常会听医生说:
“你需要吃抗凝药。” “你得继续抗血小板药,不能停。”
听起来都是“防血栓”的药,但它们其实并不是一回事。
今天就带大家理清:抗凝和抗血小板,到底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需要用?要吃多久?

图源:AI生成
一、抗凝和抗血小板,到底区别在哪?
抗凝(Anticoagulation)
作用在“凝血因子”环节。凝血因子是血液里的特殊蛋白,它们像工地上的“水泥工”,一旦启动,就能迅速把血液凝成块。抗凝药的作用就是让这些水泥工“慢一点”,别过度施工。
常见药物:华法林、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达比加群等。
抗血小板(Antiplatelet)
作用在“血小板”环节。血小板像小砖头,受伤时会迅速抱团堵住破口。抗血小板药就是让这些砖头“不乱抱团”,避免堵塞血管。
常见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 总结一句:抗凝管“水泥工”,抗血小板管“搬砖工”。
二、哪些情况要用?几个常见场景帮你记牢
1. 房颤:预防中风靠抗凝
房颤时,心房像个“乱转的洗衣机”,血液容易打旋、沉积成血栓。一旦跑到脑子里,就是脑卒中。
风险评估:CHA₂DS₂-VASc评分≥2 → 推荐抗凝。
首选用药:新型口服抗凝药(DOAC),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
治疗时长:如果房颤无法转复,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服用。
📌 案例:王阿姨,68岁,有房颤+高血压,评分达3分。医生给她开了利伐沙班,坚持服用三年,没有发生卒中。
2. 心梗、放支架:预防支架堵塞靠抗血小板
支架放进去后,就像血管里“贴壁放了一个镂空小烟囱”,血小板特别容易粘上去形成斑块。而且未放支架的其他冠脉血管,也仍然有粥样硬化、狭窄堵塞的风险。
方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叫“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
时长:一般 6–12 个月,之后改为单药。
3. 房颤 + 支架:双重风险要“三联”
既要防中风,又要防支架堵塞。
方案:抗凝药+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即“三联治疗”。
时长:通常 1–4 周,之后停阿司匹林,继续“抗凝+单一抗血小板”。
目的:这么快就改用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是为了在不增加血栓事件的基础上,降低出血风险。
4. 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抗凝是关键
这类血栓常发生在静脉或肺动脉。
时长:
若由手术、长途旅行诱发 → 抗凝 3个月;
若反复发生或原因不明 → 可能需长期抗凝。
📌 案例:李女士长途飞行后小腿肿痛,发现是DVT。医生给她用了利伐沙班,3个月后复查血栓消退,停药恢复正常生活。

图源:摄图网
三、一个对照表,帮你一眼分清
场景 | 推荐用药 | 一般时长 |
房颤防中风 | 抗凝(DOAC或华法林) | 长期/终身 |
心梗/支架后 | 抗血小板(双联 →单药) | 双联6–12个月 |
房颤+支架 | 三联(短期)→双联 | 三联1–4周 |
DVT/PE | 抗凝 | 3个月起 |
四、特别提醒
1. 抗凝和抗血小板药都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如流鼻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
2. 千万不要自行停药或换药,一定要听心血管专科医生的。
3. 每个人的方案都是结合疾病、风险和身体状况来制定的,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
⚠️ 温馨提示
本文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和大众参考,不能替代医生的个体化诊疗。具体治疗方案,请务必遵循专业心血管医生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January CT, Wann LS, et al. 2023 ACC/AHA/ACCP/HRS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 Am Coll Cardiol.2023.
2. Collet JP, Thiele H, et al.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out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Eur Heart J.2021;42:1289–1367.
3. Knuuti J, et al.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 Eur Heart J. 2020;41:407–477.
4.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中国房颤抗凝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5. 中国医师协会血栓与止血分会. 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