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诺一家 您身边的海外医疗服务专家

血糖高怎么办?如何避免转为糖尿病?哈佛专家给出了权威解答!

时间:
作者: 盛诺一家

9月21日晚,第95期【盛诺全球专家系列公益直播】邀请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副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乔斯林糖尿病中心血脂诊所医学主任、从事糖尿病临床研究超40年的Om Ganda医生莅临直播间,为广大国内糖友及家属,分享了大量科学控糖和糖尿病治疗的有用内容。


图片

为了将知识传递给更多人,小编整理和汇总了专家直播过程中分享的精华内容,希望更多朋友能从中受益。如果您觉得以下信息对您有所帮助,还请分享给更多人。


1、全球范围内的糖尿病发病情况

目前,全球有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到了2030年会增加到6亿,2050年会增加到13亿患者。可以说,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虽然糖尿病属于慢病,但依然可能致死。2021年,糖尿病造成了679万人死亡,平均每5秒就有一人因它不幸离世。

此外,全球还有5.4亿成年人,有葡萄糖耐受性受损问题。

不仅如此,由于很多年轻人存在体重超标甚至肥胖问题,导致全球不同国家、地区的很多年轻人,也遭遇了糖尿病。


2、体重和糖尿病的关系

体重不断增加,可能导致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身体虽然还能产生胰岛素,但它们的工作效率很差,主人的血糖会增加,同时还可能出现高血脂、高血压以及肥胖症的问题。而这些基础疾病,又会形成连锁反应,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神经受损、肿瘤风险增加、肝硬化、脂肪肝、2型糖尿病等等诸多问题。


一旦人的体重增加6-8公斤,那么糖尿病风险就会提高2倍;如果体重增加8-12公斤,则糖尿病风险会提高3倍。

一般来说,体脂率BMI如果超过25,就会增加风险,而亚洲人的话,BMI超过23风险就会增加


总之,坚持健康饮食、坚持每周锻炼5天,每天30分钟,就可以帮助我们维持体重,降低进入糖尿病前期以及真正糖尿病的风险。


3、其他一些风险因素

除了超重(体脂率超过25),还有其他一些风险因素也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比如家族史、比如血脂过高、比如出生时体重超过4公斤,或者孕妇在妊娠阶段出现妊娠糖尿病等等。


另外,大气污染、抑郁症病史、缺乏睡眠、肠道菌群变差等,也都是糖尿病相关的风险因素


4、如何诊断糖尿病

一般来说,诊断糖尿病有三个方法。


其一,是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其二是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其三是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查2小时后,超过11.1mmol/L。


还有一个方法,是随机血浆葡萄糖检查,如果超过200mg/dL,且同时伴有高血糖和高血糖危象症状,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所以说,如果清晨空腹去见医生,经过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两项检查,如果超标,那么立刻可以判断是糖尿病,这种方式的精度高于90%。

5、如何诊断糖尿病前期

还是上述3个方法,如果糖化血红蛋白为5.7-6.4%,或者空腹血糖为5.6-6.9 mmol/L,或者口服葡萄糖耐量为7.8-11mmol/L,那么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前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依然有一些生活方式改良方面的事可以做,来预防糖尿病的产生。


比如说减少脂肪和热量的摄入、每周坚持锻炼150分钟、减重且保持不反弹,都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我们看到,通过生活方式的积极改变,蕞好的结果是减少了58%的糖尿病发生率,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6、生活方式改良的巨大作用

曾有一个纳入数千名糖尿病前期人群的临床研究,其中给他们采取了三种不同的糖尿病前期干预方式。


其一是什么也不做,给他们服用安慰剂;其二是给他们服用糖尿病前期常用药——二甲双胍;其三是让他们通过饮食、锻炼、减重的生活方式改良来预防糖尿病。

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方式改良的人们,糖尿病发生率降低的幅度蕞大,比按时吃药效果都更棒


7、糖尿病可能带来哪些并发症

糖尿病可能带来的主要并发症有很多。


其一是眼部疾病,糖尿病会导致眼睛的血管出现病变,严重时甚至可能致盲;


其二是肾脏疾病,到了终末期,患者可能需要肾移植或者长期肾透析

其三是心脑血管疾病,可能导致中风、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其四是心脏病,比如冠状动脉疾病或心脏本身的一些疾病;


其五是脚部神经病变,比如脚部麻木或者针刺样的感觉;


其六是牙周疾病,这也是非常常见的。


更重要的是,糖尿病还是癌症的一个相关风险因素


8、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随着医学不断发展,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有很多事可以做,来防止各类并发症的出现。


具体来说,它们分别是:控制血糖稳定、控制血压稳定、控制血脂和胆固醇。如果做到这三点,那么这些并发症还是可以有效预防的。


当然,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和胆固醇越早越好,不要放任糖尿病发展很多年,到时候再干预,预防并发症的成功率会越来越低。


现在比过去,其实已经有了更多、更好的血糖控制药物了。通过这些药物,我们的目标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不超过7%,空腹血糖控制在4.4-7.2 mmol/L,餐后血糖峰值不超过10 mmol/L。


对于一些老年患者,这些指标倒是不需要控制得如此严格。因为某些患者已经出现并发症了,而大量胰岛素可能导致低血糖。比如说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老年患者控制到7.5%-8%,其实也是安全可控的。


9、糖尿病的前沿药物

现在有比较多的糖尿病前沿药可供患者使用,比如说GLP-1受体激动剂Trulicity、Ozempic,可以促胰岛素分泌、抑制葡萄糖生存,还能减少患者饥饿感从而帮助控制体重;又比如说GIP和GLP-1双重激动剂Mounjaro,类似效果也非常不错。


除了以上三种药,现在还有一些更新的药,可以帮助患者很好地控制血脂、血压和血糖,因此在美国,我们可以帮助患者更严格的实现指标控制,保护好心脑血管、肾脏等,而且这些药都很安全。


10、超重、肥胖和癌症的关系

我希望大家了解,目前一共有13种癌症和超重与肥胖相关,它们分别是:


脑膜瘤、食管腺癌、多发性骨髓瘤、肾癌、子宫癌、卵巢癌、甲状腺癌、卵巢癌、肝癌、胆囊癌、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


值得注意的是,超重和肥胖对女性的患癌风险影响更大一些


另外,年龄本身也是癌症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即便是老年人,也应该注意控制好体重。


11、糖尿病和癌症的关系

目前我们并不知晓糖尿病增加癌症风险的具体原因,但其中一个可能的机理是:


高血糖可能导致身体长期出现低级别的炎症,即便没有任何症状,也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此外,在某些人群中,糖尿病可能既是癌症的起因,又是一个结果。比如说,一些患者体重超重,导致2型糖尿病,进而诱发癌症出现;而另外一些患者是在出现肿瘤后,因为治疗药物导致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进而诱发2型糖尿病。


因此,目前我们在做大量的研究,试图理解糖尿病和癌症的双向关系。


我们在英国曾做了一个大型临床试验,招募了超过13万名糖尿病患者。从1998年到2021年期间,加入试验的患者中一共出现了接近19000例癌症出现。


我们发现,对于男性糖尿病患者来说,年龄的增加是癌症发病风险增加的主因;对于年轻糖尿病患者来说,被确诊糖尿病的时间越长,癌症发病风险越高;对于女性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尿病的患病时长和年龄增加,都是高风险因素,会更多地出现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


总之,年轻患者更需要及时控制好血糖,这对降低患癌风险很重要。


12、老年患者要不要使用抗衰老产品

随着人类的平均年龄不断增加,衰老导致的糖尿病、肿瘤、心脏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等问题也越来越普遍。理论上如果有一些好的药物、疗法,能延缓衰老,那么毫无疑问会对糖尿病、肿瘤等大量因衰老导致的疾病,都会有很大帮助。


现在如果我们去看各种社交媒体、网站、搜索引擎,可能会看到非常多各式各样的“可能延缓衰老”的食品或药品。但我们建议大家不要去吃任何这类药物,因为所有这类药物都还在研究阶段。

那么打干细胞可以抗衰老吗?其实这方面的研究确实非常非常多,很多实验室都在做,包括我们哈佛医学院的同事、包括糖尿病治疗领域,其实都有干细胞相关研究。


但时至今日,我们还没有看到哪个研究有特别好的数据出现。不过一些糖尿病相关的早期研究,有了一些看起来还不错的前期结果。


比如说给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B细胞回输治疗,来恢复他们胰岛细胞的功能,目前有2-3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了。但注意,我们还需要跟踪这些患者非常长的时间,才能确定确实有效。


至于抗衰老,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数据能告诉大家,干细胞回输是真的可以抗衰老,又或者真的可以治疗糖尿病、帕金森等各类疾病。


13、关于饮食的一些建议

我们在一些动物实验中看到,如果减少动物30%的卡路里摄入总量,可以增加它们25%的寿命。虽然目前这个数据只来自于动物,还没在人体中试验,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


少摄入一些热量,或许能增加人类的总体寿命。


另外,饮食的间隔时间,也就是每天头一餐饭的吃饭时间,到蕞后一餐饭的吃饭时间,不超要超过12小时,这个基于生物钟的进食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等问题的发生,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理论上对抗衰老或许有一定帮助。


我们可以考虑多摄入一些抗氧化类的食物,比如说水果、坚果等像咖啡、茶这些也属于抗氧化的饮料。还有黑巧克力,也属于抗氧化食品,可以适度多吃一些。


重要提示:本文涉及医疗方面的任何分享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务必谨遵医嘱。



【盛诺一家】创立于2011年,是国内权威的海外医疗咨询服务机构,与全球众多知名医院建立了官方转诊合作关系。如果您需要快速办理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出国看病、国际专家远程咨询日本体检等业务,欢迎拨打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55-7089进行咨询!

糖尿病 美国 美国医院 盛诺专家说 其他疾病

本文为海外就医科普文章,内容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为任何疾病治疗的指导意见。文章由盛诺一家编译,版权归盛诺一家公司所有,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须注明“转自盛诺一家官网(www.stluciabj.cn)”字样。
推荐阅读
最新资讯
盛诺一家
您身边的海外医疗服务专家
盛诺一家 您身边的海外医疗服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