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了解骨转移
1.什么是骨转移?
骨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肿瘤(即刚开始发生癌变的部位)扩散到骨骼组织的过程。
大体为以下几个步骤:
癌细胞脱落:原发肿瘤中的癌细胞脱落,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
循环系统传播:这些癌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在体内循环,到达骨骼。
骨内定植:癌细胞在骨骼中定植,并开始生长和繁殖,形成新的肿瘤病灶。
2.为什么癌症容易发生骨转移?
癌症之所以容易发生骨转移,主要原因是骨骼中的血流丰富,并且含有许多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能够为癌细胞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存和繁殖环境,使其成为癌细胞容易定植和扩散的部位之一。
3.常见的骨转移部位
脊柱:蕞常见的骨转移部位,特别是胸椎和腰椎。
骨盆:骨转移也常发生在骨盆区域。
肋骨:肋骨也是癌细胞易于转移的部位。
股骨:大腿骨是另一个常见的骨转移部位。
4.骨转移有哪些症状?
骨痛:骨转移蕞常见的症状,通常在夜间或活动时加重。
骨折:由于骨骼被癌细胞侵蚀,导致骨骼变脆弱,容易骨折。
脊髓压迫:如果转移到脊柱的癌细胞压迫到脊髓,可能导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麻木、无力或瘫痪。
高钙血症:癌细胞破坏骨骼释放钙进入血液,会导致高钙血症,表现为恶心、呕吐、口渴、多尿和意识混乱。
5.骨转移如何诊断
影像学检查:包括X光、骨扫描、CT扫描、MRI(核磁共振成像)和PET扫描等。
生化检查:检测血液中的钙和特定肿瘤标志物水平。
骨活检:通过取样骨组织进行显微镜下检查,以确认癌细胞的存在。
6.哪些癌症更容易发生骨转移?
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公众号发布的数据[1]:
这3种癌症发生骨转移的概率蕞高,发生率为60%-75%:
乳腺癌:常见的骨转移部位包括脊柱、骨盆、肋骨和股骨。
前列腺癌:常见的骨转移部位包括脊柱、骨盆和股骨。
甲状腺癌:常见的骨转移部位包括脊柱、骨盆和肋骨。
其次是第二梯队的4种癌症,骨转移发生率为20%-45%:
肺癌:常见的骨转移部位包括脊柱、骨盆和肋骨。
肾癌:常见的骨转移部位包括脊柱、骨盆和肋骨。
肝癌:常见的骨转移部位包括脊柱和肋骨。
恶性黑色素瘤:常见的骨转移部位包括脊柱、骨盆和四肢的长骨。
此外,一些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以及妇科肿瘤也可能发生骨转移,发生率一般在10%以内。
02
骨转移真的难以治疗吗?
骨转移通常是癌症进展到晚期的表现,虽然预示着病情严重,但也并不代表无法可医,患者就要放弃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通过开放手术、药物治疗、化疗、局部或全身放疗、激素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微创介入、物理康复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手段,完全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症状、减轻疼痛、预防和治疗骨并发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例如,盛诺一家官方签约肺癌专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曾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的肺癌大咖Azzoli博士,在【盛诺全球专家系列公益直播】中,曾针对肺癌骨转移进行过专门讲解:
直播现场(右上为Azzoli博士)
Azzoli博士表示,肺癌骨转移可以凭借化疗、靶向、免疫等全身药物治疗进行治疗,只要药物有效,那么位于骨骼的肿瘤病灶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另外,肺癌骨转移需要使用骨保护药物,例如唑来膦酸、地诺单抗等,以阻止新的骨转移发生。肺癌骨转移有时还需要姑息性放疗,帮助患者缓解疼痛、降低骨折风险、修复骨骼等。
癌症骨转移的治疗,有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需要多学科团队(MDT)的通力合作,包括肿瘤科、病理科、影像科、放射科、介入科、骨科、疼痛管理科和康复治疗科等诸多科室的参与,共同为患者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因此,面对癌症骨转移,患者千万不要心灰意冷、试图放弃,一定要相信现代医学、相信医生,完全有机会打败骨转移病魔。
03
癌症骨转移患者成功治疗实例
这名患者于2015年确诊小细胞肺癌,具体为:左上肺原发肺癌伴有纵膈淋巴结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髋骨转移。当时在国内已经做了胸部与髋骨区转移灶的放疗和化疗,还为预防脑转移做了全脑放疗。
不幸的是,在做了这么多治疗后,肺癌还是有了新的进展,左肺原发灶持续增大,当时已经达到了约7公分左右,有压迫支气管引起的咳嗽气短和少量咳血。同时,右腿由于髋骨转移和放疗也有明显疼痛和麻木。骨髓由于放化疗也出现了明显抑制,尤其白细胞数量一直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2016年10月,患癌一年多后,这名患者前往了美国休斯敦某知名医院寻求治疗。
美国医生初次评估后认为,患者不适宜继续使用标准化疗,建议先做一个称为DLL3的抗原表达测定,如果呈阳性,就可以参加一项很有希望的新药Rova-T的临床试验。
几周后,检测结果出来了,患者的DLL3抗原表达为阳性,他有机会参加临床试验。
但按照入组的严格要求,患者是不能有脑转移的。经过脑部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患者的脑部有3个转移病灶,不能入组。因此,他需要先治疗脑转移,并且要在治疗结束后观察一个月,没有新发病灶才可以入组。
患者于是遵循医生的建议,采取了针对脑部新发转移灶的治疗方案——伽马刀放射治疗术。治疗很顺利,患者需等待观察一个月。
但这一个月会不会有新的变化呢?
面对未知的一切,此时患者的主治医生决定为他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医生根据患者以往经过多次不同方案化疗效果欠佳,骨髓抑制也比较严重判断,患者再次接受标准化疗收效可能微乎其微,并且等待一个月也不是明智之举。因此,建议他采用免疫治疗,推荐PD-1抑制剂纳武单抗(Nivolumab)和CTLA-4抗原阻断药物依匹单抗(Ipilimumab)联合治疗。
当时这款组合疗法应用于小细胞肺癌治疗还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但是已经被纳入美国国家癌症治疗大纲中作为小细胞肺癌的推荐治疗方案。根据相关试验数据,治疗有效的患者采用这种疗法有的已经存活超过两年。
患者一家随即签署了治疗同意书,治疗周期为两药联合每三周一次,四个周期后改为纳武单抗单药治疗。
很快,奇迹出现了:
头一次治疗后两周左右,患者的咳嗽、咳痰及声音嘶哑症状缓解。
第二次治疗后,咳血进一步减少,右腿痛减轻。左肺上叶靠近纵膈并压迫左主支气管的病灶有明显缩小,从7.1公分缩小至4公分左右。腹部的转移灶也大幅缩小。
第三次治疗后,咳嗽咳血进一步减少,声音嘶哑完全消失,右腿痛持续减轻,体能加强。
第四次治疗前,CT检查结果显示,肺部肿瘤进一步缩小至2.8 公分,腹膜后原来的转移灶完全消失。肿瘤缩减超过80%。白细胞已经回升至正常水平。
第五次治疗改为纳武单抗单药治疗。患者继续对治疗有良好的反应。
第六次治疗前CT检查提示治疗继续有效,纵膈淋巴结转移灶稳定,没有新发病灶,左上肺叶原发灶稳定,右侧髋骨转移灶稳定。
只要治疗持续有效,患者可以一直治疗下去,直到出现耐药,再考虑更换治疗方案。他的抗癌之战大获成功!
经过后续治疗,这名患者体内的肿瘤已经完全消失了,达到了临床治愈,他成为了一名癌症幸存者。但他的治疗还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