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张检查报告的结论,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2018年,付先生在江西一家医院接受早期胃癌筛查,医生将其胃部组织送往第三方机构检查,结果是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按照这个诊断,他没有做进一步治疗,而是按胃炎来调理身体[1]。

然而,命运的齿轮悄悄拐了弯。大约一年半后,他再次检查,被确诊为“中低分化腺癌”。而令人心碎的是,当时的组织切片如果送到另一家医院复核,结论其实是“失粘附腺癌”——也就是说,那次“早癌筛查”其实就已经是癌症,只不过被误诊了。
医生坦言,如果当初就确诊为早期癌症,付先生可能只需要做一个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就能治好,术后几乎不影响生活。但现在,他不得不接受大范围的外科手术,胃大部分被切除,还要动贲门和幽门,生活质量将受到巨大影响。
更令人唏嘘的是,这类故事,并不是个例。
1
如果你以为误诊只是偶尔发生的悲剧,那么这些数字也许会让你震惊:
人民网报道显示,国内肠癌的平均误诊率高达四至五成不等,多发性骨髓瘤的误诊率可达50%以上。


澎湃新闻也曾发文称,“万癌之王”——胰腺癌的情况同样非常严峻,早期表现与胃炎、消化不良等极为相似,超过60%-80%的患者会被当作普通胃病或慢性胆囊炎治疗。

癌症本就起病非常隐匿,能够在症状刚开始出现就警醒的人少之又少。然而,当这些人去往医院,得到一份让人“安心”的良性诊断报告,则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因此导致病情延误,等到癌症扩散后才发现问题,则毫无疑问会痛失蕞佳治疗时机,甚至再无治愈的可能!
2
在医学上,误诊并不是罕见现象。特别是对一些表现不典型的癌种来说,确诊之路本就充满不确定性。
一是肿瘤本身太“隐身”。比如胰腺癌、肾癌等,病灶藏在腹腔深处,早期症状如轻微腹痛、恶心等,很容易被误当成其他小病处理。
二是检查手段选错了。有些体检项目并不具备筛查早期癌症的能力。比如胸片难发现早期肺癌,而低剂量螺旋CT更靠谱;胃癌、食管癌则需要胃镜才能早期发现。
三是医生的经验有限。诊断癌症不是看一两项指标,而是综合临床症状、家族史、影像检查和病理结果等进行判断。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普通医生之间,得出的结论可能天差地别。

不甘心的家人带着孩子四处求医,但得到的诊断皆为恶性。
后来家人带着小杰前往了美国某知名癌症专科医院就医,经过一系列细致检查后,发现根本不是癌症,而是一种名为“骨纤维性发育不良”的疾病,无需着急手术,定期随访即可。
因此,当良性疾病被误诊成恶性肿瘤,患者可能白挨刀,甚至带来巨大的不可逆伤害。
第二种误诊是将恶性诊断为良性,导致耽误治疗。
2019年,被诊断为“良性纤维瘤”的张先生(化名),在医院切除了位于口腔的一处小小病灶,术后病理也显示为良性。然而,一周后他的淋巴结出现异常肿大,进一步活检显示竟然存在癌细胞。于是之后的一年多,他开始按照“淋巴转移性腺癌”接受了大量放化疗。

当他辗转到美国某知名癌症专科医院就医后,发现原先的口腔小病灶竟然是唾液腺癌,并且由于耽误太久,肿瘤已经扩散到了胸骨和肋骨,治疗难度大幅上升。
以上误诊案例,只是盛诺一家14年患者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冰山一角。我们还曾遇到过:
年轻女性本是肉瘤,被误诊为卵巢癌,结果双卵巢被切除;
中年乳腺癌患者明明2期,却被当4期(晚期)处理,险些放弃治疗;
总之,癌症治疗的每一步,都是只能对、不能错的“单行道”,一旦走错,代价往往是患者完全无法承受的。
3
医学是一个蕞讲究证据的学科,而病理诊断就是癌症诊断的“金标准”。在美国各大权威癌症医院,病理科都是核心科室之一,病理医生的地位非常高,并非一些人眼中只会在实验室里“做化验”的技术人员,而是癌症诊断中的关键专家。
在美国癌症专科排名常年占据#1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有大量病理专科医生,还有人数众多的技师和病理医生助手团队。对于罕见病,细分程度更高且具有大量癌细胞病理数据库的海外癌症中心,也让患者们觉得更有安全感。
有了准确较高的病理支持还不够,国外各大癌症医院还有“多学科会诊”(MDT)模式为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保驾护航。
简单来说,比起依靠某个外科“一把刀”或权威教授,美国更看重团队协作。MDT团队里有不同梯队的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将内科医生、外科医生、放疗医生、影像科医生等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针对性的医疗小组。每位医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共同为患者提供适合的方案。

总之,对癌症患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一开始就匆忙选择手术或其他治疗,而是尽快获取正确的诊断。
你可以在治疗上有犹豫,但诊断上一定要争取准确无误。否则,就像“南辕北辙”的成语故事一样,方向反了,越是努力驾车,距目标反而越远!
参考来源:
[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185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