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是男性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同时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我国的前列腺发病率也出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前列腺癌治疗以手术疗法、化疗和放疗等传统疗法为主,不过不少患者会出现并发症严重、治疗效果有效等情况。研究发现通过在术后采取放化疗等辅助手段,能够有效的延长前列腺癌患者生存期,这或为后续治疗提供新思路。
由于传统的CT和骨扫描对于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分期的灵敏度不佳,所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考察PET-CT新成像的效果。去年发表在《柳叶刀》Lancet杂志上的澳大利亚研究发现,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可替代常规CT和骨扫描用于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分期。
近日,来自美国埃默里大学温希普癌症研究所放射肿瘤学系的专家进一步研究了与传统骨扫描及CT、MRI相比18F-PET/CT在改善前列腺切除术后挽救性放疗的癌症控制方面的作用,结果再次发表在新的Lancet杂志上。
Fluciclovine(18 F),是一种诊断剂,可以根据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升高,用于怀疑患有前列腺癌复发的男性进行PET成像。当PSA轻度升高时,大多数影像学检查均无法定位复发性前列腺癌。但18F标记的PET扫描比CT扫描和 11 C标记的胆碱PET扫描更敏感。
EMPIRE-1是一项单中心、开放标签的2/3期随机对照试验,前列腺癌患者在前列腺切除术后可检测到PSA,且常规影像学检查阴性(无骨盆外或骨发现),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仅由常规影像学指导的放疗或常规影像学加18F-PET/CT。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分配按PSA浓度、不良病理指标和雄性激素剥夺治疗意图进行分层。
在18F-PET/CT组中,放疗决定严格由PET结果决定,PET结果也被用于靶点划定。主要终点是3年无事件生存期(EFS),事件定义为生化或临床复发或进展,或开始系统治疗,对接受放疗的患者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
2012.09.18-2019.03.04期间,共165名患者被随机分配,中位随访时间为3.52年。总的来说,传统成像组和18F-PET/CT组的中位生存期均未达到预期要求。其中,传统成像组的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63.0%(95%CI:49.2-74.0),而18F-PET/CT组为75.5%(95%CI: 62.5-84.6)(差异12.5)。
在调整后的分析中,PET/CT组无事件生存率显著升高(HR=2.04[95% CI:1.06-3.93)。两个研究组的毒性相似,常见的不良事件是晚期尿频或尿急(常规成像组81名患者中有37人[46%],PET组76人中有31人[41%]),以及急性腹泻(常规成像组有11人[14%],PET组有16人[21%])。
由此可见,将18F-PET/CT纳入前列腺切除术后的放疗决策和计划中,可显著提高无生化复发或持续存在的生存率。在前列腺癌患者的放疗决策和计划中纳入新型PET放射线,值得进一步研究。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手段,都需要保障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而言,后者往往比前者更加重要。相比于国内,美国会根据患者身体情况、肿瘤类型和病理分期等因素,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更大限度的提高前列腺癌治疗效果。因此,国内的前列腺癌患者可以联系盛诺一家前往海外看病,这未尝不是国内晚期癌症患者的新选择。
参考文献:
18F-fluciclovine-PET/CT imaging versus conventional imaging alone to guide postprostatectomy salvage radio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 (EMPIRE-1): a single centre, open-label, phase 2/3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058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