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据2018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癌症数据显示,肺癌是我国发病例数超越其他癌种的高发癌症,每年发病约78.1万。同时,肺癌的死亡率也高于其他癌种,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癌王”。
为了打好肺癌防御战,不少国人已经有了定期体检的好习惯,并期望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方式,给予自己和家人安全保障。
那么肺癌到底该用何种方式进行筛查?
答案是低剂量螺旋CT。
据国家卫计委肺癌早诊早治专家组和肺癌临床专家共同修订的《中国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指南》(2018年版)介绍,在高危人群中,与X线胸片比较,低剂量螺旋CT(LDCT)可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
相对于低剂量螺旋CT,X光片检查用于筛查肺癌而背负的“恶名”由来已久。人民日报微博发表过的《别被骗了!这些体检项目不靠谱》一文中,就曾点名过X光片查肺癌不靠谱。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检出率较低。一般来说,X光片能诊断出的肺癌,通常已经到了晚期,起不到早诊早治的癌症筛查目的。
其实X光片也很冤枉,因为它本身并非一无是处。X光片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出骨折、关节部位骨性病变、心肺器质性疾病、消化系统梗阻等很多问题,只不过对于早期肺癌的筛查,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
反观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上优势则十分明显。
低剂量螺旋CT具备小结节甚至微小结节都可以被筛出的优势,为肺癌高危人群提供更多的早期手术根治机会。这主要因为肺部含气较多、密度低,因此即使是低剂量的射线,也能提供较好的图像。
低剂量螺旋CT的辐射剂量相对CT较低,对人体的危害也更小,所以适合早期肺癌的初筛。
这里提一句,虽然CT辐射较大(数倍于低剂量螺旋CT),但当体检者发现可疑病灶需进一步确诊时,还是需要通过高分辨率的CT甚至增强CT来进行确认,因为此时已经不再是“早发现”的癌症初筛阶段了。
至于PET-CT,则因为显著的辐射剂量(远高于低剂量螺旋CT)、昂贵的费用、较低的阳性率而不建议作为肺癌初筛方式。
那么低剂量螺旋CT适合哪些人呢?
根据《中国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指南》(2018年版)的建议,下面这些人每年应当进行低剂量螺旋CT的筛查:
年龄介于50-74岁之间的吸烟者,至少有20包/年吸烟史,如已经戒烟则戒烟时间不得超过5年。
肺癌高发地区,有其他重要的肺癌危险因素的人,如宣威无通风或通风较差室内燃煤年数≥15年;个旧项目点有10年获更长的坑下作业或冶炼史(上述两地均为云南省肺癌高发地区)。
近5年有癌症病史(非黑色素性皮肤癌、宫颈原位癌、局限性前列腺癌除外)。
这里讲一下,20包/年吸烟史,指的不是每年只吸2包烟,而是每天吸烟的包数X总吸烟年数=20。也就是说,每天吸两包烟,10年就是20包/年,每天吸1包烟,20年就是20包年。
此外,自己不抽烟,但家人、同事等人吸烟造成的长期被动吸烟者、长期受到慢性肺病困扰的患者、有肺癌家族史的人,过了40岁,也应考虑定期进行肺癌筛查。
下一个问题,如果已经通过低剂量螺旋CT,发现了小结节等问题,该怎么办?
基本逻辑很简单: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参考《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指南》(2018版),当筛查出结节等问题时,应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 直径<5mm的实性或部分实性结节,以及<8mm的非实性结节,在筛查后12个月进行低剂量螺旋CT复查。
2、 直径5-14mm的实性或部分实性结节,以及8-14mm的非实性结节,在筛查后3个月进行低剂量螺旋CT复查。若3个月内结节增大,则应进行多学科会诊,决定是否临床治疗;若无变化,则来年复查。
3、 直径≥15mm结节,可采用下面两种方案。
通过多学科会诊决定是否进入临床治疗
进行5-7天抗炎治疗,休息一个月后复查,并根据复查结果,遵医嘱3个月后再复查,或进行多学科会诊,或来年再复查。
4、 发现气管或/及支气管可疑病变,应进行临床干预,并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必要时进一步随诊或临床治疗。
5、 诊断为肺癌或高度怀疑为肺癌的肺部单发、多发结节或肺部包块,应进入临床治疗。若因肿瘤、身体或本人意愿而不能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应进行穿刺活检明确病理、基因检测,并给予多学科综合治疗。
在这里,小编想提醒大家,任何检查方式都不可能完美,低剂量螺旋CT也是如此。因为存在假阳性的概率,所以筛查也可能增加体检者的焦虑和不必要的创伤。
对此,大家不妨在筛查时,搭配上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查,通过联合检查的方式或可能降低假阳性风险。怀疑罹患肺癌时,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明确病情,与医生一起权衡利弊后再考虑手术。
最后我们来聊聊很多人关心的磨玻璃结节。
随着国民肺癌早筛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肺结节s Opacity)得以被发现,其中比较令人头疼的一种,正是磨玻璃结节。因为有江湖传言:“磨玻璃结节特别容易癌变,所以发现就要尽快切了!”
这是真的吗?
我们必须承认,磨玻璃结节确实有可能癌变。但请注意,并非所有磨玻璃结节都会癌变。不仅如此,一些磨玻璃结节还可能自行消失或经过治疗(如抗炎治疗)消失。所以贸然切了,不一定是很好的选择。
判断磨玻璃结节会不会癌变,需要结合很多因素。比如说是纯磨玻璃结节还是混合型磨玻璃结节、是否有空泡征、毛刺症、分叶症、结节大小如何、变大速度如何以及患者年龄等等。
比如说混合型磨玻璃结节,里面就会有部分实性成分,如果实性部分太多,其特征则更类似实性结节,恶性风险比纯磨玻璃结节相对要高,应重视。
不过磨玻璃结节型的肺癌,属于恶性程度较低的“懒癌”。也就是说,这种类型的肺癌,进展速度相对缓慢,在大小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即便遵医嘱长期随访,只要没有延误关键手术时机,就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率。
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介绍,磨玻璃结节<4mm时,不必常规随访;结节在5-8mm之间时,建议每6-12个月定期随访,病情稳定后延长随访期至18-24个月;结节>8mm时,每3个月随访一次;对于中老年人、长期吸烟史等肺癌高危患者,磨玻璃结节若大于5mm,需要遵医嘱常规随访。
小 结
不知道读完这篇文章,大家对肺癌的早期筛查是否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呢?如果您有其他比较关注的癌症相关科普内容,欢迎在留言板留下您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