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诺一家 您身边的海外医疗服务专家

人民日报记者遭遇晚期肺癌、一度被判“活不过3个月”的他,最终为何能完全治愈?

时间:
作者: 盛诺一家

曾有这样一个人:他被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后,一度被医生判断“可能只剩三个月生命”,却依靠自己的清醒与坚持,走出了绝境。他的经历,如同一束光照进了无数病友的暗夜,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


绝处,也可能逢生


这个人就是《重生手记》的作者——凌志军,同时他也是人民日报记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看看这位普通人眼中的“抗癌成功者”,究竟凭借什么,改写了自己的生命剧本!



图片


1

专家一致建议开颅,他却坚持“再等等”


2007年,一则诊断如同晴天霹雳,击中了凌志军——他的大脑、左肺乃至肝脏都发现了可疑的阴影。经过国内多位顶尖专家的会诊,结论指向了最坏的结果:肺癌晚期,并且已经转移到脑部。


当时,医生判断他脑中的肿瘤已经压迫到神经,引发了各种严重反应。几乎所有专家都强烈建议他立刻进行开颅手术,术后再结合放化疗,然后处理肺部问题。这是一条标准且紧迫的治疗路径


面对一群专家高度一致的意见,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在慌乱中点头同意。但凌志军却在那一刻犹豫了。当“开颅手术”这个将深刻影响自己未来每一个日子的重大决定摆在面前时,凌志军的审慎让他及时“踩下刹车”,没有立刻躺上手术台,而是对自己说:先别急,再多问问。


而转机,往往会在这种冷静中悄然萌芽


在海外从事医疗工作的妹妹,为他紧急联络了三位国外的资深专家进行远程会诊。这几位专家花了大量时间反复研读他的影像资料,耐心听他妹妹描述病发的每一个细节。最终,他们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看法:


虽然从片子上看,脑部肿瘤有98%的可能是恶性的,这一点中外专家看法相近;但国外专家特别注意到了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凌志军脑部症状的发作是“突然”的。这不符合典型癌症的规律,反而更像是一种罕见的炎症表现


因此,他们给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判断:脑部的病灶很可能与肺部的肿瘤无关,甚至有50%的几率根本不是癌症!



图片

来源:摄图网


几乎同时,上海的一位神经外科专家在面诊时,提到了一项当时在国内还很少应用的先进检查——波普扫描,它能更精确地判断脑肿瘤的性质。


然而,即便后来做了这项检查,也拿到了支持“炎症”可能的结果,由于技术太新,许多国内医生仍持保留态度。妹妹凭借医学知识,也强烈怀疑脑部病灶的性质,但所有这些新的证据和声音,都未能动摇国内专家们“立即手术”的原始决定


在各方意见僵持不下之时,凌志军顶住了“必须立刻手术”的巨大压力,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给自己一点时间,再等等看。


2

穿越生命的“至暗时刻”


半个多月后的复查结果显示,他脑部的肿瘤竟奇迹般地出现了缩小。再次面诊时,当初推荐他做“波普扫描”的那位上海专家,结合最新的情况,明确推翻了之前“肺癌脑转移”的论断,认为脑部病灶确实是一种罕见的炎症。


随后,北京的一位专家也肯定了继续观察的方案。在密切的随访中,凌志军的身体自己给出了最有力的证明:他的脑部症状日益减轻,从起初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到后来能独自长时间散步,身体感受一天天好了起来


直到2007年4月底——那个曾被预言“活不过三个月”的期限来临之时,检查报告清晰地显示,他的各项指标都在向好。一场本不可避免的开颅手术,就这样被他用冷静和坚持化解了。


然而,肺部的阴影依然是未解之谜。由于它在多次检查中变化不大,且脑部问题已被排除是转移,多数专家放松了警惕,认为那可能只是肺结核旧灶,建议定期观察即可。


但曾经无比谨慎的凌志军,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2008年5月,一位影像学专家在仔细研判了他的肺部三维成像后,根据结节形态、毛刺特征等细节,郑重地告诉他:这个肺结节有可能是恶性的,需要手术。


这一次,凌志军没有丝毫犹豫,很快便接受了医生的建议,进行了肺癌切除手术。他后来回忆,之所以如此果断,是因为这位医生在沟通中展现出的专业、严谨与确信,赢得了他的完全信任



图片

来源:摄图网


手术很成功,病理证实是早期肺癌。医生告诉他,由于发现得早,术后并不需要化疗。为了稳妥起见,他又咨询了肿瘤内科专家,得知在这种情况下,化疗仅能提高约2%的治愈率,却要承受显著的副作用


权衡之后,他再次做出了适合自己的选择:不做化疗。


就这样,凌志军凭借在关键时刻的审慎、在转机出现时的果断,以及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理性权衡,成功地穿越了生命的“至暗时刻,战胜了癌症!


3

凌志军的经历,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 治疗癌症,医生不能各自为战


凭借资深媒体人的身份,凌志军在确诊后很快接触到了国内各科室的权威专家。然而他很快发现,专家数量多并不等同于诊疗效果好。


在《重生手记》中,他记录了那些只有3分钟的问诊时间,描述了医生们只专注于自己科室领域的情景。他感慨道:“我们像没头苍蝇一样在各个科室间奔波,却找不到一个能为我们统筹全局的人。”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癌症患者群体中一个常见的困境:专科医生们往往各自为战,缺乏有效协作。神经科医生关注大脑,胸科医生专注肺部,他们很难自发地形成一个整体,为患者制定最优的综合治疗方案。


这正是“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在MDT模式下,与患者相关的所有科室专家会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分析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种模式能最大程度避免单一医生的局限,确保患者获得最全面的诊疗建议。



图片

来源:摄图网


目前,MDT已成为国际主流癌症中心的标配。在这种模式下,患者真正成为医疗的中心,各科专家围绕患者协同工作,共同为治疗结果负责。


  • 再恐惧,也不要放弃思考的权利


面对重大疾病,很多患者会选择完全听从医生安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医疗系统。但凌志军的经历告诉我们,盲目遵从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试想,如果他当初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开颅手术,或者轻信了肺部病灶是结核的判断,结局将截然不同。


回顾凌志军的就医之路,他能最终战胜癌症,其实毫无侥幸可言


开颅手术前他并没有与医生对抗,而是像一个耐心的侦探般四处获取证据,让“证据链”完整;当证据倾向于“良性”时,他敢于顶住巨大压力,暂时不手术;而当证据指向肺部病灶为癌后,他又敢于立即接受手术,毫不犹豫。


妹妹为他邀约的海外专家会诊,帮他在“必须立即开颅”的喧哗里稳住心神;国内影像专家帮他明确肺部病灶性质,这些都至关重要。


只有让真正靠谱的权威专家,在关键的时间节点“说上话”,才能真正为治疗保驾护航


当然,我们绝不鼓励患者去频频挑战医生的专业判断。在大多数情况下,遵从医嘱是完全正确的选择。但医生也是人,是人就会有判断的局限和差异。而癌症治疗中的每一个重大决定(如重大手术、重大方案调整),都可能深刻影响患者未来的预后,所以再谨慎也不为过!



图片

来源:摄图网


曾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肺癌患者,他的医生朋友基于经验判断其尚属早期,立即进行了手术。不料术后仅两个月就发现全身转移——原来术前已有远端转移,本不适合手术


另一个案例中,患者服用靶向药一个月后复查显示肿瘤增大,医生判断药物无效建议化疗。但患者通过二次咨询发现,这只是药物的暂时反应,继续服用三周后肿瘤明显缩小,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化疗


这些患者经历提醒我们,在面对癌症这样复杂多变的疾病时,当诊断尚未明确、证据不够充分时,患者保持审慎态度,寻求更多专业意见,绝不是对医生的不信任,而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


*注:本文所有涉及凌志军就医过程的医生诊断、治疗建议以及相关数据,均引自凌志军已出版著作《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


现实中,想要快速找到“对的人”并得到“对的诊疗意见”,不是件太容易的事。


并非所有患者、家属,都拥有凌志军一般的人脉、逻辑思维能力和决断力。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专业人士的“外力”,来帮自己规划就医路径、找到优质医疗资源了


4

全球就医咨询的“麦肯锡”


自2011年以来,盛诺一家已经陆续签约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近1000家,搭建起了可覆盖全球的医疗服务网络。


通过盛诺一家,广大国内患者可便捷地预约前往包括但不限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哈佛大学医学院合作教学医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波士顿儿童医院,英国皇家马斯登医院,日本癌研有明医院,香港养和医院等大量全球权威医院就医



图片

来源:摄图网


为帮助癌症等重大疾病患者解决“找谁看病”、“如何选出最佳方案”以及“找谁执行方案”三大就医痛点,2024年起,盛诺一家开通了一项新业务——“全球就医战略咨询”服务。


患者选择了这项服务,意味着从此不必再为就医感到困扰。盛诺一家服务团队会第一时间为患者整理病情信息,快速筛选出全世界范围内该疾病领域的权威专家,包括内科、外科、放疗科等各个相关科室专家,也包括美国、日本、国内专家,组成单病例“战略咨询团队”,为患者规划好治疗路径,尽全力寻找最佳方案。


来看一个真实案例:


2024年,黄先生(化名)不幸被确诊为肺肉瘤样癌,术后三个月就遭遇了脑、胸膜等多处复发转移,进入晚期阶段。当地医生建议实施全脑质子放疗联合PD-1单药免疫治疗


在这个阶段,黄先生深知治疗机会稍纵即逝,一旦未能及时压制住病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选择了盛诺一家的“全球就医战略咨询”服务。


盛诺一家团队快速为黄先生完成了病历翻译、整理,并为他预约了整整10位国内外肿瘤专家提供联合指导。具体名单如下:


肿瘤内科专家:

1、A医生(美国某癌症中心胸部肿瘤科主任,曾任ASCO肺癌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

2、W医生(北京某知名癌症专科医院肿瘤内科专家)

3、R医生(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某附属医院医生,哈佛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助理教授)

4、S医生(美国某知名癌症中心肿瘤内科主席,美国NCCN董事会成员)


放射科专家:

1、H医生(北京某知名癌症专科医院特许医疗部副主任、中国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顾问专家)

2、K医生(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某附属医院资深放疗科医生,胸部肿瘤放射肿瘤科疾病中心负责人)


神经外科专家:

1、M医生(北京某知名综合性医院神外专家、教授)

2、X医生(北京某知名综合性医院神外专家、教授)

3、Q医生(上海某知名综合性医院神外专家、教授)

4、B医生(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某附属医院神外专家、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学副教授)


经过专家团队的精心指导,黄先生很快明确了后续治疗方向,并避开了3条弯路:


  • 当地医院建议全脑质子放疗,认为可以“一网打尽”所有脑部病灶。但绝大多数专家的意见都非常一致,认为:并非所有可疑病灶都是转移瘤,贸然全脑放疗可能带来不可逆的认知功能损害;更精准的立体定向放疗(SRS)能有效控制已确认的病灶,同时降低副作用。


    最终,黄先生选择仅对小脑的确诊病灶进行精准放疗,既成功控制了病情,又避免了全脑放疗可能导致的严重副作用


  • 当地医生给出了PD-1免疫药物帕博利珠单抗的单免疫治疗方案,但多位国内外专家指出,根据患者术后的复发时间、疾病进展速度来看,单免疫药物具有起效时间较慢的特点,且单药可能药效不足,为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建议立即采用免疫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以控制肿瘤。


    黄先生也很快接受了这一方案,病情顺利稳定下来,避免了治疗不足导致病情恶进展。


  • 在尚未明确性质时,当地医生就轻易建议对胸膜可疑病灶进行放疗,但专家会诊后认为:病灶性质尚未明确,贸然放疗可能无意义且有害,应以全身药物治疗为主,待后续明确病灶性质后再决定是否放疗。


    最终,黄先生决定密切随访胸膜病灶,不急于放疗,确保每一步治疗都基于科学依据。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确定了胸膜病灶不是转移,避免了非必要的放疗


不仅如此,就医战略咨询服务团队在不久后,还帮助黄先生顺利转诊到了美国癌症专科长期占据榜首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就医,落实了后续治疗方案的高质量执行。



图片

MD安德森癌症中心


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盛诺一家“全球就医战略咨询”服务的相关信息,请在线联系我们。

【盛诺一家】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权威的海外医疗咨询服务机构,提供出国看病、全球专家远程咨询、日本体检等服务。

海外医疗服务为什么选择盛诺一家?

  • 与美、日、英近 50家 顶级医院官方签约合作
  • 服务团队 70% 具医学背景,专业可靠
  • 全球 15个 服务中心,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 医疗费用享 5%-40% 专属折扣
  • 60%客户通过老客户推荐,满意度高达 99%

如果您或家人想了解海外就医方案?
📞 请拨打免费咨询热线:400-855-7089 或通过
🌐 盛诺一家官网 预约咨询,获取专业建议,开启全球精准医疗之路。

肺癌 重生手记 美国 去美国看病 美国看病 美国看病指南 新药新技术 医学前沿 MD安德森癌症中心

本文为海外就医科普文章,内容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为任何疾病治疗的指导意见。文章由盛诺一家编译,版权归盛诺一家公司所有,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须注明“转自盛诺一家官网(www.stluciabj.cn)”字样。
推荐阅读
最新资讯
盛诺一家 您身边的海外医疗服务专家
14
YEARS
深耕海外医疗服务行业
1000+
PARTNERS
国内外合作医疗机构
15
SERVICE CENTERS
全球客户服务中心
7000+
FAMILIES
服务重症患者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