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种常见的良性增生,通常不会引发严重问题。因此,当吴女士(化名)在体检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并没有太担忧。
然而在半年后,她因出现阴道异常出血而再次就诊,这次的诊断结果却让她大受打击——她患上的不是普通的子宫肌瘤,而是子宫平滑肌肉瘤。
子宫平滑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子宫恶性肿瘤,不仅恶性程度高,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也相当大。吴女士当时癌症尚未扩散,因此接受了全子宫切除手术,并且为降低复发风险,医生同时切除了双附件(输卵管和卵巢),以减少体内雌激素水平。
手术虽然顺利完成,但她的心却一直悬着。她有太多疑问未解:
只做手术真的足够吗?
是否需要放化疗来“巩固”疗效?
未来如果复发,应该如何应对?
基因检测、靶向药物,这些新的手段有没有用?
面对这些困惑,吴女士联系到了美国某知名癌症中心的妇科肿瘤专家M博士,希望能获得权威的指导。
M博士在杜克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是一位专注于妇科肿瘤(包括子宫癌、宫颈癌和卵巢癌)的肿瘤内科专家,对子宫癌、宫颈癌、卵巢癌等各类妇科肿瘤专精。
她的研究重点之一是改进子宫肉瘤(包括平滑肌肉瘤、癌肉瘤、高级别未分化肉瘤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等)的治疗策略,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并在多项研究中担任首席研究员。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M博士为吴女士提供了哪些指导建议。
1、无需放化疗
M博士解释道,虽然子宫平滑肌肉瘤的复发率确实很高(即便是早期,复发率也可能达到50%–70%),但现有的国际治疗指南并不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常规使用放化疗。
研究表明,术后追加放化疗并不会明显提高生存率,反而可能增加身体负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她明确建议——不需要做放化疗。
2、无需额外的局部清扫
有些患者可能会选择清扫淋巴结或切除网膜等局部手术,但M博士指出:当前肿瘤仍未转移扩散,因此局部清扫意义不大,相反还可能增加手术创伤和并发症风险,得不偿失。
3、定期监测更重要
对于复发监测,M博士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如前3年每4个月复查一次胸部、腹部和盆腔CT;如果3年内未复发,接下来每6个月复查一次;5年后如果仍未复发,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减少复查频率。
她特别强调,对于吴女士这种情况,PET-CT还不如CT敏感,可能会遗漏微小的肺部转移灶,因此不推荐常规使用PET-CT进行随访。
4、复发后的应对
如果未来真的发生复发,M博士也给出了清晰的方向:
如果是局部复发但未扩散,可以考虑再次手术。
如果是多发性复发或远端转移,可以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或系统性化疗。
另外,如果未来遭遇复发转移,可以考虑基因检测,这有助于在药物筛选中发挥作用。
传统观念认为,患者得了癌症后,“多治一点总是好事”,但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过度治疗不仅增加副作用,甚至可能对生存率没有显著改善,因此,肿瘤治疗中开始流行“循证医学的减法”理念。
本次M博士的远程咨询,实际上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在她的帮助下,吴女士避免了无意义的放化疗和局部手术,大幅减少了遭遇非必要副作用的风险,同时,还获得了详细的随访计划和复发后应对策略。
总之,在癌症治疗中,合理的减少治疗,并不意味着不作为,在国际权威专家指导下科学地“做减法”,往往更有利于患者长期获益,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