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诺一家 您身边的海外医疗服务专家

医院内部人员的看病“特权”,你也应该拥有

时间:
作者: 盛诺一家

昨天,朋友圈被一篇《医院内部人员的看病“特权”,外人无缘享用》刷屏了,文章很快10万+,评论区吵成了一团。

为什么呢?

文章只说了一件事情:一位医院内部人员左肺上叶根部查出肿块,高度怀疑肺癌;但由于肿瘤位置特殊,无法实施穿刺活检,而两次气管镜检查都没有取到病理,不能完全确诊。不能确诊怎么治呢?不管是化疗还是手术,都有一定的风险,而一旦出了问题,“打官司医生是必输的”。

化疗时,由于患者是“内部人”,肿瘤医生没太犹豫给做了。但到手术的时候,所有医生都不愿意拿自己的声誉去冒险,后是胸外科主任出面担保,才完成了手术。这牵引出一个问题:

即便是医院内部人员,医生都不怎么敢承担风险,那如果换成一名普通患者,还有医生敢动这个手术吗?

1

为什么中国医生不敢担风险?

类似的情况,其实早有发生。

2015年2月腾讯财经报道,北京某集团女性CEO因子宫癌术后复发入院,肿瘤医院的主治医生认为病情较重,手术风险过高,建议化疗。但化疗并没有起到理想效果,患者病情越发严重,甚至一度被认为生命已经进入了……后,该患者却奇迹般地在美国一家医院完成了手术。

是美国的手术水平远超国内吗?未必!

美国医院的专家也没有把握,但是,为她实施手术的美国医生认为:若是没有办法切除肿瘤,或者有发生肠瘘、膀胱瘘的风险,会封上伤口,患者损失的不过是白挨一刀;但若是能够顺利切除肿瘤,她等于是捡回了一条命。两相对比,受益的可能性大于风险,于是医生便给出了手术的建议。用美国医生的话说,动手术是医生的风险,不动手术则是病人的风险。

终,手术成功地切除了肿瘤,一切比想象的顺利。大多数人可能直观地认为,美国医生比中国医生更具责任感。

但事实上,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中国医生敢让患者“白挨一刀”吗?

2016年3月,齐鲁网报道,济南市天桥区的一位病人腹部发现肿块,但无法确定恶性还是良性,医生建议手术,把肿块取出来切片化验。腹部切开后,手术医生发现肿块已经与病人的腹后壁粘连在一起,下面又是一些比较重要的血管和脏器,强行分离一旦造成损伤,后果非常严重……

不得已,医生停止了手术进行缝合。而术前协议上,家属也同意术中医生可以根据病情调整预订方案。即便是这样,家属仍然认为是医生误判导致病人白挨一刀,不仅拒绝支付剩余费用,还向医院提出索赔。

抗议、索赔,这在国内来说,这已经是非常温和的处理方式了。有这样的先例在,医生还敢让病人白挨一刀吗?医生们不一定要亲自碰上这样的事情,只耳濡目染,也足以令他们在医患信任上筑起一道藩篱。

2

医患信任的问题岂止在手术?

前不久,盛诺一家公众号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一位在哈佛进修的中国医生,被美国医院的两个细节震惊了!》。

哪两个细节呢?

一个是对癫痫发作患儿的处理方式。美国医生会先进行观察,如果没有自然缓解迹象,才会考虑在5分钟内进行干预。

美国医生认为,癫痫治疗的目标是减少和预防发作,而不是制止发作。癫痫发作的前30秒往往是观测时间,借助脑电图可以追踪发作部位,也可以和以往发作对比,有助于进一步分析病情。

而据该进修的中国医生所说,国内很少这样操作,因为如果不及时制止患儿发作,家长只会认为医生水平不够。而且孩子病情发作时,家长更加焦虑、易怒,有可能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有可能”三字,毁了多少中国医生的创新和想象?

“只要你进行一些非常规的、不是指南上规定的操作,都可能面临这样的风险。很多前辈有血的教训。”该进修医生说。

第二个细节同样如此。美国的儿科医生在常规剂量药物治疗无效时,会尝试超说明书用药,有时甚至用到指导剂量的2-3倍。一位哈佛附属医院的神经调节项目主任告诉该进修医生,off-label use在儿科是很常见的,很多药物一开始只批准用于成人,但并不意味着对儿童没有效果,儿科医生的职责之一,是了解哪些成人药物可以用于儿童,并探索如何使用可以让儿童患者受益。

但中国的医生不敢随意触碰超说明书用药,甚至视之如“禁区”,因为“打官司一定输”。

这其实是一种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患者担心医生治疗不力,医生担心事后纠纷,于是治疗更加使不上全力……加上网络传播使一些极端个例产生很大影响,人人引以为戒,久而久之,医患之间的信任消磨殆尽。

3

拯救医患信任,做聪明的患者

我们必须理解,规避风险是人之常情,医生也不例外。

但我们不一定能够承受得起这样的后果:不敢担责,医生也许名誉受损;但损害更大的,一定是患者——你可能错过较好的治疗手段、的治疗时机,甚至因此产生一些无法逆转的医疗后果。

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都是真人真事。

故事一:

2015年5月,湖南省汨罗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在手术室捡到一封“奇葩”的遗书。患者是一名60多岁的老人,他在遗书中交代子女,如果手术意外导致死亡,必须向医院索要不低于30万元的赔偿,否则不把自己的遗体接出医院。

故事二:

2016年4月,《海峡都市报》报道,福建漳州市医院普外科的一名胃癌病人,在手术前立下一张200字的遗嘱,专门嘱咐家人:如果手术出现意外,不要责怪医院和医生,他们已经尽力了;同时希望将自己的全身器官无偿捐献出去。

#1个故事的患者为了“造福”子女,也算是不遗余力了,但医生看了会怎么做?还有一丁点为他手术的动力吗?而第二个故事中,参与手术的医生和护士无不备受感动,使出了十二分的力来确保手术成功。

谁更聪明呢?

故事二患者的200字遗嘱(来源:闽南网)

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根源之一在于缺乏足够的医患沟通。很多美国医院都有患教中心,还有专业的心理医生、义工帮助缓解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在国内这一块是完全缺失的,门诊沟通时间也远低于美国。

但即使在美国,为了争取医生更大热情的投入,患者同样可以变得更“聪明”一些。在休斯顿“盛诺之家”有一位非常有想法的患者父亲,他“搞定”美国医生的方法在国内同样可以借鉴。

首先,自我学习疾病相关知识,了解一些治疗手段,建立和医生讨论病情的知识基础。这样会让你更“懂”医生,而不是让医生一而再、再而三地解释一些基本理论,虽然美国医生已经很有耐心了。

其次,完全遵照医嘱,不做任何医生不让做的事情。“专业的事情交给医生来做,无谓的质疑是毫无意义的。”

此外,让医生感觉到,你是完全信任他的。这位父亲是怎么做的呢?他会给医生发邮件,告知医生女儿的情况,感谢医生做的努力;同时向医生确认,他们会按照既定安排准时前往医院见医生或者复查。

一系列表现下来,这位父亲已经和女儿的主治医生建立了非常友好的联系,而且,他能感受到医生对女儿每一次治疗的重视。

4

为什么我们需要变得更聪明?

关于医患关系背后的深度社会、制度问题,本文不加评述,但从患者的角度来说,如果你不能改变环境,那先适应环境。

对于医生来说,单个患者只是他的日常工作对象之一,甚至不久后会成为他叫不上名字来的路人。但对于患者来说,重症的治疗人生中可能那么一次。所以,在医患信任没有破冰之前,患者需要表现得更有智慧和耐心。

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谁更需要。别让充分的、信任的医疗成为医院内部人员的“特权”!

一些患者看不明白,以为医生态度不好闹可以,却不知道,暗里吃亏的可能是自己。我们医的目的是把病看好,而不是如果看不好能够获得多少赔偿。赔的钱再多,也换不回好的治疗结果。

而且,适时的隐忍并不意味着示怯,抬头可以看见世界,低头却可以看见真实的自己。

同时,医疗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人类还没有彻底攻克,即使医生尽力了也未必有好的治疗结果,较好的办法是不生病、少生病。所以,老生常谈的四件事还是要做:

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坚持运动,定期体检。


【盛诺一家】创立于2011年,是国内权威的海外医疗咨询服务机构,与全球众多知名医院建立了官方转诊合作关系。如果您需要快速办理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出国看病、国际专家远程咨询日本体检等业务,欢迎拨打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55-7089进行咨询!

医院资讯

本文为海外就医科普文章,内容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为任何疾病治疗的指导意见。文章由盛诺一家编译,版权归盛诺一家公司所有,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须注明“转自盛诺一家官网(www.stluciabj.cn)”字样。
推荐阅读
最新资讯
盛诺一家
您身边的海外医疗服务专家
盛诺一家 您身边的海外医疗服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