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癌症患者来说,比起确诊癌症,“治疗后复发”更为可怕。
苦没少吃,痛没少受,结果却似乎白费功夫…
尤其是经历手术、放化疗等大量治疗的患者,复发极为打击士气,甚至让他们产生绝望感!

1
唐先生(化名)确诊直肠癌那年刚满五十,体检查出时还是早中期,没有转移,属于可以手术切除的阶段。他没有犹豫,仅3天后就进了手术室。术后也配合完成了8个周期的化疗,用的是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这一标准方案。
本以为已经“全套治疗都做了”,可以安心了,谁知一年后复查,肺里竟然出现了新的可疑结节。二次手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了本次属于直肠癌肺转移。
这个结果无疑是沉重的。唐先生不明白:自己已经全程听医生的安排,为什么癌症还是卷土重来?之前一切治疗是不是全白费了?这次术后要不要多做一些化疗?有没有别的办法预防再次复发?
带着大量疑问,唐先生预约了美国哈佛教授Jeffrey A. Meyerhardt医生为自己提供远程咨询服务。

Jeffrey A. Meyerhardt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
美国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首席临床研究官、结直肠癌中心联合主任
Douglas Gray Woodruff结直肠癌研究主席
美国NCCN结直肠癌指南制定专家
2
了解了唐先生既往治疗史和当前蕞新检查结果后,Jeffrey教授很快给出了详尽的指导意见:
首先,唐先生此前的治疗方案是正确的。刚确诊时,唐先生确实是2期直肠癌,手术和术后化疗是完全合理的选择。这类患者即使接受了标准治疗,仍有15%-20%的复发概率,唐先生并不是个例。
其次,虽然此次出现了肺转移灶,但属于孤立性病灶,二次手术也是合理的。这类局部复发不同于广泛转移,属于可积极处理的范畴。
第三,和上一次不同的是,本次术后患者无需化疗。因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在此种复发后继续追加化疗能有效防止再复发,反而可能带来额外副作用。
第四,未来若再次复发,仍有其他选择。如能再次手术切除,当然最好;若扩散广泛,也可用全身药物治疗。Jeffrey教授指出,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唐先生携带POLE基因突变和极高的TMB(341 mut/Mb),未来或可从免疫治疗中受益。
一番详尽解释下来,唐先生终于明白,自己并非“治疗白做了”,而是遇到了癌症中本就可能存在的复发风险。他的治疗思路并没错,只是接下来要更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唐先生的治疗经历,表面看似有些波折,实则并没有走错路,也没有治疗失误。真正的问题在于——遭遇复发之后,信息不对称和认知焦虑容易让患者陷入“乱治、盲治”的陷阱。
对于患者来说,不是每一步治疗都是“越多越好”,而是每一步都要做。
癌症是一类极为复杂、极度个性化的“疑难重症”,对于患者来说,选择大于努力,科学决策远比盲目尝试更重要。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遇到困惑,与其独自焦虑,不如寻求真正权威的医疗资源提供帮助,让每一步治疗都建立在更科学、更精准的基础上!
如需了解更多国际专家远程咨询服务或出国看病转诊服务的相关信息,请在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