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前王室管家保罗·巴勒尔在新书中爆料:伊丽莎白二世曾于2021年确诊多发性骨髓瘤,俗称“骨癌”。
(来源:微博热搜)
其实,类似说法并非首次出现——2024年,英国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回忆录中也称女王生前患有“某种骨癌”;而更早在2022年,作家布兰德雷斯在传记里就提到听闻女王患“某种骨髓瘤”。
不过,苏格兰国家档案局公布的官方死亡证明写明女王死因为“年迈”(old age),并未出现“癌症”字样。
这意味着:关于病种细节,至今并无宫方确认,更多仍停留在当事人回忆与传记作者的转述层面。
伊丽莎白二世
不论传闻真假,女王故事之外,我们其实更需要关注:“多发性骨髓瘤”到底是种什么癌症?为什么把它称作“骨癌”?一旦遭遇,如何求生?
“多发性骨髓瘤”到底是种什么癌?为什么治疗难?
“多发性骨髓瘤”是源自骨髓里浆细胞的一种血液肿瘤。
它不是从骨头表面长出来的实体肿瘤,而是异常浆细胞在骨髓里克隆性增殖,分泌异常免疫球蛋白,进而引起骨质破坏、贫血、易感染、肾损伤和高钙血症等。
骨痛、乏力、反复感染、骨折,正是患者常见的体验。也因此,公众常把它直观地称为“骨癌”。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面向公众的科普页,将“背部/髋部/肋部骨痛、疲倦、气短、反复感染、口渴多尿、体重下降”等列为主要信号,这与临床经典的“CRAB”问题(高钙Calcium↑、肾功能受损Renal、贫血Anemia、骨损Bone)相呼应。
(来源:摄图网)
从流行病学看,骨髓瘤占全部癌症新发病例约1%-2%,在血液肿瘤中却占重要席位。
GLOBOCAN的全球数据提示:其发病率随年龄明显上升,多见于老年人群,地区与人群间存在差异;死亡负担亦不容忽视。
为什么治疗难?
异质性高。骨髓瘤不像一个“单一敌人”,而像一支“杂牌军”:细胞遗传学异常多、克隆亚群并存,治疗一段时间后,先前被压制的亚群可能“卷土重来”。这就是患者常经历“缓解—复发—再缓解—再复发”的原因。
第二,器官受累复杂。骨质疏松与溶骨性破坏、贫血、肾功能受损、感染风险上升……不仅要打肿瘤,还要修“战场”。
第三,需要长期管理。现代治疗把骨髓瘤从“短期致命”逐步推向“慢病化管理”,但复发几乎是常态,如何延缓复发、减少毒性,是临床博弈的主轴。
治疗“武器库”:从“三驾马车+移植”,到细胞与双特异抗体
过去20年,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免疫调节药(来那度胺、泊马度胺),抗CD38抗体(达雷妥尤单抗/伊沙妥昔单抗),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共同构成“诱导—移植—维持”的治疗主线。
美国综合癌症网络(NCCN)2025版指南要点与美国/欧洲共识均将“D-VRd”(达雷妥尤单抗+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等四联方案列为移植适应人群的一线强选,维持阶段常规推荐来那度胺,部分高危患者可联合硼替佐米。
(来源:摄图网)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迎来了多个里程碑:
1、CAR-T把“个体化活药”推进到更早线
以靶向BCMA的CAR-T为代表(如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商品名Carvykti),最初用于四线以后高度复治难治患者,如今证据进步推动其逐步前移。美国FDA在2024年更新了Carvykti的适应证,使其可用于更早治疗线次(至少1线、且对来那度胺耐药的复发/难治患者),被认为可能重塑复发序列。
2、双特异抗体“即插即用”的免疫打击
双抗一端拉T细胞,一端拉肿瘤细胞,像把“士兵的手”直接牵到“敌人衣领”。BCMA靶向的teclistamab、elranatamab,及GPRC5D靶向的talquetamab,相继获得监管批准用于复治难治患者,在真实世界和临床研究中呈现60%-70%以上的客观缓解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约一年。
新机制管线在路上: 新一代Cereblon调节剂(如iberdomide/“艾泊度胺”、mezigdomide)在早期研究中显示活性;MRD(微小残留病灶)指导的疗程调整也在推进:多个临床试验研究(MASTER、ADVANCE等)探索“达到深度MRD阴性后是否可减量或停治”“MRD阳性是否应强化或前移移植”。
这意味着,未来疗程可能不再“一刀切”,而与“清道夫”级别的MRD阴性持续时间挂钩。
3、循证与指南更新的合流
在2024-2025年的学术会上,关于初治四联、维持阶段是否加入单抗、以及不适合移植人群的最佳一线组合,出现多项“实践改变”级别证据;NCCN 2025版洞见、EHA-EMN 2025年更新指南,均在诊断路径、风险分层与序贯策略上给出新建议。
对患者而言,最大的红利是:治疗手段更多,组合更灵活,长期生存与长期生活质量的“平衡木”更有抓手。
(来源:摄图网)
从女王“传闻处方”说起:延寿不是“硬扛”,而是系统工程
媒体报道里,女王据称“规律输血缓解贫血、戒酒、自我约束并坚持完成职责”。
这些做法在血液肿瘤的支持治疗框架内并不稀奇:骨髓瘤患者常伴贫血,必要时的输血/促红素类应用、积极预防感染、骨保护(双膦酸盐/地诺单抗)、肾脏保护与水化、抗病毒/抗菌预防,都是“保住身子骨”的关键;过量饮酒会影响骨髓与免疫,限制饮酒有助风险控制。
当然,任何支持治疗都应在专业团队评估与随访下进行。
更重要的是“系统性的医疗决策”。肿瘤治疗已从“单兵突进”转为“团队作战”。欧美权威中心早已把MDT(多学科协作诊疗)作为常态:血液科、放射影像、病理、肾内、骨科/放疗、感染、康复与心理共同评估,既避免误诊,又尽量规避“落后疗法”。
这一点在临床故事中反复被验证。
与此同时,“手术/治疗要快刀斩乱麻”的直觉,并不总是对的。大样本研究显示,部分癌种在完成必要检查与病理确诊、并进行MDT讨论后再行治疗,反而更有利于生存;草率的“先上手术台”,可能因诊断不完整而贻误病情。
这种“先诊断后决策”的理性,也适用于血液肿瘤的治疗节奏。
(来源:摄图网)
把视角拉回医疗体系层面,“好医疗”不是靠某一个“神医”的手,也不是靠“做了多少台手术”的数字游戏,而是覆盖诊前评估、影像/病理质量、围治疗协同、术后与长期随访、家庭与社区护理在内的闭环体系。
东西方医院在这些环节的投入与执行标准,直接影响到患者体验与结局,这些经验同样能启发我们在血液肿瘤长期管理中的组织与配套。
如何用科学方法“延寿”?给每一位可能担心骨髓瘤的人
1.识别信号,尽早评估。
持续的骨痛(尤其背、髋、肋)、莫名其妙的疲劳与贫血、反复感染、肾功能指标异常、血钙升高、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都是应当就医的信号。
基层即可完成初筛:血常规、肾功与钙、血清/尿液单克隆蛋白(电泳+免疫固定)、游离轻链;进一步由血液科做骨髓、全身影像(低剂量CT、PET/CT或MRI)与国际标准分期/风险评估。
2.相信指南,个体为王。
初治方案选择、是否行自体移植、维持多久、复发后如何序贯,都应参考权威指南与本国可及性,结合个人年龄、合并症、细胞遗传学风险、治疗目标与耐受性共同决定。不要拿“别人家”的方案一概套用自己。
3.重视支持治疗,别把“抗癌”只理解为“杀瘤”。
抗感染与疫苗、贫血与营养、骨保护与防跌倒、肾脏保护与水化、神经病变管理与康复、心理与社会支持,都是延长生命、提升生活质量的“底盘”。很多时候,延寿来自“修底盘”。
4.必要时,第二意见/多学科会诊。
面对复杂决策(尤其是“是否启用高风险治疗”“是否前移细胞治疗/双抗”“临床试验是否合适”),请勇于寻求第二意见或MDT;跨中心甚至跨国远程会诊,常常能提供不同视角的“解法”。
(来源:摄图网)
5.关注前沿,但理性评估风险与可及性。
CAR-T与双抗极具潜力,但也伴随感染、低丙球血症、细胞因子风暴等风险,且在一些国家/地区存在名额与经济可及性的现实门槛。与团队一道,评估利弊与时机,规划预防与随访。
结语:把“热搜”变成“热爱生命的常识”
皇室秘辛毕竟属于少数人的故事;而科学就医是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考题。
多发性骨髓瘤并非“绝望”的代名词——它更像是一场与“复读机”对手的马拉松:我们需要更多耐心,更系统的策略,和不断更新的武器库。
【盛诺一家】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领先的海外医疗咨询服务机构,至今已为7000个患者家庭提供出国就医服务,重点涵盖癌症、心脏病、罕见疾病等重疾领域。凭借专业、贴心、高效的服务,盛诺一家赢得了99%客户好评率!
📌为什么出国就医患者选择盛诺一家?
- 官方资质:与美国、日本、英国近50家TOP级医院签署官方合作协议,搭建全球医疗服务网络
- 专业可靠:咨询服务团队成员70%拥有医学背景,包括医学院博士、三甲医院医生、资深医学翻译
- 一站式服务:在全球设有15个客户服务中心,保障从国内到海外全流程、高品质的服务质量
- 客户至上:推出48小时冷静期、风险告知书、医疗费用“零加成”等措施,保障客户权益
- 专属折扣:通过本公司预约出国就医的患者,可额外申请5%–40%的医疗费用减免折扣
👉如果您或者家人需要出国看病,可拨打免费咨询热线 400-855-7089,或通过 盛诺一家官网 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