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认为,感冒、流感不过是咳嗽、发烧、流鼻涕,忍一忍就过去了。可在某些情况下,呼吸道感染并不只发生在喉咙和鼻子——它会悄悄影响到心脏和大脑。
有研究发现,一次流感,就可能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把心梗和中风的风险推高数倍。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来自几十年、数十万人的真实数据。
如果你自己,或者你关心的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抽烟史,或者心脑血管疾病史,那么这篇文章值得你读完——因为知道得越早,就越能在那段危险的时间,尽量保护自己的安全。
科学证据:呼吸道感染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2025 年发表在《Cardiovascular Research》上的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综合了 48 项研究,发现:
流感后 28 天内,心梗风险提高约 5 倍,中风风险提高约 4–5 倍;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 B 病毒等,也与心梗或中风风险增加有关;
SARS-CoV-2(新冠)在部分研究中显示出风险,但数据异质性较大。
这说明,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急性触发因素,而且往往被忽视。

图源:摄图网
风险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有时间高峰
研究发现,心梗和中风风险在感染后的第一周蕞高,其后逐渐下降,约在 4 周左右恢复到平时水平。
这意味着,如果你或家人刚刚经历呼吸道感染,接下来的一个月就是需要格外小心的“观察期”。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主要机制可能包括:
全身炎症反应:感染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血管内膜不稳定;
血液高凝状态:炎症让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
心脏负担增加:发烧、低氧、心率加快,让原本就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更容易“引爆”病变。
> 可以把动脉斑块想象成河堤上的泥土包,平时虽然有点松,但还能挡住水流。一旦全身进入炎症状态,河水上涨、流速加快(心率升高、血压波动),再加上血液变得“更黏”,这个泥土包就更容易被冲垮,形成血栓,堵在心脏或脑部的血管里。
生活中的防护建议
1. 感染前——尽量降低感染风险
接种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尤其是高危人群;
避免流感高峰期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注意手卫生、戴口罩,尤其在医院、地铁等封闭空间。
2. 感染中——别硬扛
出现高热、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及时就医;
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感染期间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和症状变化。
3. 感染后——警惕危险信号
不要骤然恢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和补水;
感染后一个月是高风险期,若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症状,应立刻就医;
高危人群,可在第1周和第4周各做一次心电图,注意复查血压、血糖、血脂,在医生指导下可考虑增加复查频率或调整用药。

图源:摄图网
结语
呼吸道感染看似“小病”,但对心脏和大脑的威胁却可能在背后悄悄积聚。尤其是流感季、病毒活跃期,做好防护、科学应对,就可能为自己和家人避开一次重大健康危机。
1. Fares A, et al. Respiratory viruses as trigger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ardiovasc Res*. 2025;121(3).
2. Kwong JC, et 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laboratory-confirmed influenza infection. *N Engl J Med*. 2018;378(4):345–353.
3. Warren-Gash C, et al. Influenza as a trigger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Lancet Infect Dis*. 2012;12(8):6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