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授予阿里巴巴达摩院开发的DAMO PANDA人工智能(AI)驱动的胰腺癌检测模型“突破性器械”认定。该认定有助于帮助该模型更快完成审批、上市,同时也证明其具有非常不错的潜力。
支持此项认定的大规模研究数据显示,PANDA在检测胰腺导管腺癌(PDAC)肿瘤病灶时,达到了92.9%的灵敏度和99.9%的特异性。
*灵敏度数值越高,表示检测出真实癌症患者的能力越强,漏掉的病人越少;特异性数值越高,表示正确识别健康人和癌症患者的能力越强,健康人被误诊的情况越少。

01
PANDA的全称是Pancreatic Cancer Detection with AI,翻译过来是“用人工智能检测胰腺癌”。
它的本事是啥?简单来说,就是用CT扫描的图片来找出胰腺癌的“蛛丝马迹”,准确率非常惊人!
在一项真实世界的大规模验证中,PANDA检测出了92.9%的胰腺导管腺癌(蕞常见且致命的胰腺癌类型)患者,而且还能正确识别99.9%的健康人,不容易误判。
这个检测模型的缩写PANDA,恰好是我国国宝——大熊猫的英文,名字颇具中国特色。
更难得的是,这只“AI熊猫”可能比医生更强!研究数据显示,PANDA在检测灵敏度(发现病灶的能力)上,平均比放射科医生高出34.1%;在特异性(区分正常组织和肿瘤的能力)上,也高出6.3%。
*请注意,AI工具需结合医生判断使用,以保证整体诊疗安全性。
02
很多患者可能做过“增强CT”,简单来说,就是在做CT时给患者注射一种能让血管、病灶在影像上变得更清晰的药剂,让医生读片时更精准。不过这类药剂(显影剂)对人体可能增加副作用风险,且检查还更贵一些。
有了PANDA,患者就无需再承受这种风险。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的研究指出,PANDA在使用非增强CT扫描时,诊断表现不逊色于使用显影剂增强CT。
研究作者表示,之所以如此,主要归功于经过深度学习的AI模型“视力更好”,对灰度图像强度变化的敏感性远胜于人眼,而人眼更擅长识别颜色变化而非灰度强度变化。
这里提到的“深度学习”,是一种先进的AI技术——通过大量数据训练,AI会越变越聪明,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蕞终提升自身的能力。以PANDA为例,该模型基于3208名患者的病例数据进行了专业训练,因此业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考虑到胰腺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只有13%,且医学界长期以来未能找到易普及且有明确效果的早期筛查方式,诸如PANDA这样的先进AI工具出现,为全球范围广大普通人的大规模筛查带来了新希望。
不仅如此,由于无需增强CT就能识别胰腺癌病灶,接受检查的健康人只需接受较低辐射剂量的扫描,降低了副作用风险,同时也能节约筛查成本。
目前,PANDA的研发团队——阿里巴巴达摩院(DAMO Academy),还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展开了合作,计划将这一工具应用于资源匮乏地区。
参考来源:
https://www.targetedonc.com/view/ai-tool-earns-fda-breakthrough-device-designation-in-pancreatic-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