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塘泊虎点秋香》里的“华夫人”吗?她就是已故的著名华语影星郑佩佩。
《塘泊虎点秋香》剧照
9月2日,与“郑佩佩儿子为妻众筹治疗费”相关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消息源自其生活在美国洛杉矶的小儿子原和玉,为外籍妻子Andrea再次发起网络筹款,目标金额5万美元。
(来源:新浪微博)
过往公开报道显示,Andrea在生子后被确诊为乳腺癌IV期,家人先前已在众筹平台发起过一次募捐;而在此波关注中,媒体也援引视频与帖子称,其病情出现进展,需要继续筹集治疗与相关开支。
很多人疑惑:到美国治疗一次癌症,究竟要花多少钱?网络上时常流传“动辄上千万(人民币)账单”的说法,是真的吗?
先看“平均账”:
从全国总账看,美国癌症医疗支出高企且仍在上升。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报告估算,2020年全美国癌症医疗支出约2089亿美元,较2015年继续增长,且随着人口老龄化与增长,未来仍将走高。
把“总账”摊到“个人账”,差异就非常大,关键看癌种、分期、治疗路径与是否住院。
以乳腺癌为例,近年的患者教育与医疗资讯汇总显示:美国整套治疗费用“平均范围”大致在2~10万美元;如果病程复杂、药物昂贵或需要多次住院,总额进一步上探到30万美元也并不罕见。
进一步拆解常见治疗环节的“标签价”:(多为无保险或未谈判的现金价/标价,实际自付可能更低)
手术:保乳手术(肿块切除)约1~2万美元;切乳(含不同术式)约1.5~5万美元不等,术中病理、麻醉与住院天数会拉动费用。
放疗:整疗程费用大致1~5万美元,采用先进技术(如立体定向、质子治疗)则更高。
住院日成本:医院“每住院日”开销(医院侧费用口径)全美国均值约3000美元,加州、华盛顿州等更高;重症监护、并发症与专业耗材会显著抬升实际账单。
药物与输注:肿瘤靶向与免疫药价格昂贵且“按月烧钱”。例如:Ibrance(帕博西尼,CDK4/6抑制剂),标价约15,982美元/21天;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约11,500美元/200mg/3周一次,按年粗算接近20万美元;Perjeta(帕妥珠单抗),单次约5534美元(标价)。
把这些项目串起来,你会看到一个“区间极宽”的费用图谱:
早中期乳腺癌患者:若以“保乳/切乳+标准放化疗”为主,十几万到二十多万美元是可能的全程开销区间;
转移性/晚期乳腺癌:若叠加昂贵的靶免药物、反复住院与并发症处理,累计数十万美元很常见。
这意味着:“美国治癌=上千万(人民币)账单”并不普遍,但高位数十万美元,合人民币上百万甚至数百万,确实是现实世界中患者可能面对的水平。
(来源:摄图网)
再看“极端账”:
网络上偶见“被医院寄来百万美金账单”的个案,多与极为高端/高风险的治疗路径与长时间住院有关,例如:
CAR-T等个体化细胞治疗:单次治疗标价即达37.3~47.5万美元,再叠加住院与并发症处置,合计逼近或突破百万美元并非不可能。
造血干细胞移植:按移植物来源与并发症不同,总费用35~80万美元较为常见;超长住院或并发症可更高。
质子治疗:对部分肿瘤有价值,但整疗程可达15~20万美元,且并非所有适应证都被保险充分覆盖。
因此,“百万美元账单”确实可能发生,但多出现在高复杂度疗法+长期住院+保险支付不足的叠加情境中,并非大多数癌症患者的日常写照。
为什么郑佩佩儿子身在美国,也要众筹?
美国是“保险驱动型”医疗体系。哪怕你持有雇主商业险或联邦市场计划,仍需面临免赔额、共同支付与年度自付上限。
(来源:摄图网)
2025年,美国联邦市场合规计划的年度自付上限为个人9200美元、家庭18400美元(不含保费与保外项目)。一旦用满上限,当年在网内的基本医疗将100%报销。听上去不错,但注意几个“坑位”:
年度清零:美国保险按年结算;跨年后,免赔额和自付上限重新计数。
网络外/未覆盖:网络外医院或未纳入计划的疗法,可能不计入自付上限,患者照样要掏全款。
药物共付:昂贵的口服靶向药/门诊输注药,尽管理论纳入报销,但自付比例常让人吃不消。
收入与生活成本冲击:癌症治疗通常伴随停工减薪、照护支出与交通住宿等非医疗开销;在洛杉矶、旧金山等地尤其明显。
身份与保险断档:非绿卡/非公民或自由职业者,可能没有稳定雇主险;而海外替代疗法(例如众筹文案中常见的“功能医学”“营养疗程”等)多不在美国保险覆盖范围。
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医疗众筹已成为一种“补丁”。美国癌症协会对GoFundMe平台的研究显示,约三分之一与癌症相关的众筹项目直接为医疗支出,且反映出患者基本生活与社会支持的脆弱性。
《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等多篇报道同样把这种财政压力称为“财务毒性”:它不只影响治疗依从性,也会改变家庭命运。
以此次热搜主角为例,Andrea在2024年就曾发起过众筹,文案明确提到她与伴侣均为独立工作者、缺乏带薪病假与长期伤残保障,需要社会捐助来覆盖保险保费、自付费用、育儿与生活。
赴美治癌:200万与三层预算
中国患者若以国际自费身份赴美看癌症,定金预付、环节报价与阶段清算是常态。
多家美国知名癌症中心公开说明:国际自费患者需在初诊前预缴定金,金额由病种与预计检查决定,评估后按治疗计划继续分段估价与预缴。
这既为了加速流程,也是美国医院对国际账单管理的惯例。
那要准备多少?
据国内权威海外医疗咨询服务机构盛诺一家披露的数据:到美国治疗癌症,平均医疗花费约200万元人民币(不含机票住宿与翻译出行等综合费用);若疗程拉长或采用昂贵药械,总额可再上浮。
(来源:摄图网)
据此,建议以“三层预算法”做预期:
第一层:医疗本体预算(硬成本)
把前述“平均账”落到你的病情:
早期(倾向手术+放疗/短程化疗):人民币百万元上下(折合十余万美元),若无并发症与长期用药,通常可控在百万级。
局部晚期/复发转移(持续靶免药物+反复住院/介入):数十万美元水平较常见,200万人民币未必完全足够。
高复杂度路径(CAR-T/造血移植/质子等):预算显著上探,300万人民币以上的准备更稳妥。
第二层:非医疗成本(软成本)
机票、家属陪护、当地住宿与交通、病案翻译/陪同、营养与康复服务,建议按医疗本体的10%~20%做预留(在纽约、波士顿等高消费城市可能更高)。
第三层:不确定性准备金
医疗没有百分百,建议留出20%~30%作为不确定性准备金,机动应对方案变化、并发症与跨年导致的保险/价格调整,以及必须改换医院或临床试验路线的情况。
把钱花在“刀刃”上!
许多国内患者到美国治疗癌症,并不是因为国外“手术刀更稳”,而是为了诊断更准、方案更新、更强调多学科合议(MDT)。
(来源:摄图网)
MDT会把肿瘤内科、外科、放疗、影像与病理等科室的专家拉到同一张桌上,先把病理金标准与分期厘清,再个体化制定路径,能有效减少误诊与“落后医疗”。这在欧美权威中心是常态化流程。
同样重要的是,“发现癌症就马上开刀”并非总是正确的选择。多项研究与临床共识都强调:充分检查+多学科会诊后再择期手术,往往生存更好、风险更低;而盲目手术不仅可能错失治疗时机,还会给患者带来难以逆转的身心伤害。
因此,赴美与否并不是第一步。第一步应是:
把诊断做“准”(补齐病理、分子分型、分期影像);
把方案做“全”(至少一次中外联合的MDT二诊),再比较“在国内完成”“在国外节点治疗+回国维持”“全程国外治疗”三种路径的性价比。
把上述框架套回这起事件:
一位在加州生活、产后即确诊IV期乳腺癌的年轻母亲,家庭以自由职业/创意行业为生,既要应对长期药物与治疗的不确定性,又要承担育儿与收入锐减——哪怕名下有商业保险,也会遇到年度上限清零、网络外治疗不报、替代/辅助疗法不覆盖等现实难题,于是出现二次众筹的选择。
结语:
在美国看癌症到底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没有单一答案。
更实际的问法是:“以我的分期与分型,在哪些环节在美国能获得更高的诊疗价值,并且值得我用钱去换?”
(来源:摄图网)
热搜背后,是一个年轻家庭在昂贵医疗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艰难取舍;而对每一位正在做选择的患者来说,把诊断做准、路径拉直、预算做足,比“上不上千万账单”的空谈重要得多。愿每一次支出,都能换来更确定的生存与生活质量。
说明:
热搜个案的信息多源自公开报道与众筹页面,涉及个人隐私的诊疗细节未作延展;
金额均为参考区间,实际费用以就诊医院当期报价/保险条款为准。
参考来源:
1.美国癌症总花费与增长趋势:NCI Progress Report
2.乳腺癌个体费用范围与项目成本:HealthCentral、CostHelper(手术/放疗/化疗)、WebMD等
3.住院日成本:KFF“每住院日开销”州别数据
4.CAR-T/移植/质子治疗的极端成本区间:路透、专业与公众资讯
5.美国保险年度自付上限(2025):HealthCare.gov
【盛诺一家】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领先的海外医疗咨询服务机构,至今已为7000个患者家庭提供出国就医服务,重点涵盖癌症、心脏病、罕见疾病等重疾领域。凭借专业、贴心、高效的服务,盛诺一家赢得了99%客户好评率!
📌为什么出国就医患者选择盛诺一家?
- 官方资质:与美国、日本、英国近50家TOP级医院签署官方合作协议,搭建全球医疗服务网络
- 专业可靠:咨询服务团队成员70%拥有医学背景,包括医学院博士、三甲医院医生、资深医学翻译
- 一站式服务:在全球设有15个客户服务中心,保障从国内到海外全流程、高品质的服务质量
- 客户至上:推出48小时冷静期、风险告知书、医疗费用“零加成”等措施,保障客户权益
- 专属折扣:通过本公司预约出国就医的患者,可额外申请5%–40%的医疗费用减免折扣
👉如果您或者家人需要出国看病,可拨打免费咨询热线 400-855-7089,或通过 盛诺一家官网 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