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Sensei Biotherapeutics公司发布的新闻稿:前沿药Solnerstotug单独使用或联合PD-1抑制剂Cemiplimab,在治疗PD-L1耐药肿瘤方面,显示出积极的初步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
来自1/2期临床研究(NCT05864144)的数据显示,在21名可评估的“热”肿瘤患者(即通常对免疫治疗有反应、但在先前PD-L1治疗后疾病仍进展的患者)中,Solnerstotug诱导的客观缓解率(ORR)为14%,意味着有14%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或完全消失;疾病控制率(DCR)为62%。
历史数据显示,接受PD-1或PD-L1治疗失败后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通常不超过5%,因此这是一个极难治疗的群体,也代表着巨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Solnerstotug目前显示出14%的客观缓解率(ORR),是历史数据的近3倍。

具体治疗反应
一名默克尔细胞癌(MCC)患者在接受15 mg/kg剂量的Solnerstotug联合cemiplimab治疗后,获得了持久的完全缓解(CR),即瘤完全消失,治疗持续超过42周。
另一名默克尔细胞癌(MCC)患者在相同剂量和组合治疗下获得了部分缓解(PR),即肿瘤显著缩小,治疗持续超过12周。
一名微卫星不稳定高型(MSI-H)结直肠癌患者起初病情获得了稳定(SD),在第36周时转化为部分缓解(PR),即肿瘤显著缩小,治疗仍在继续。
其他发现显示,有6名曾对PD-L1疗法产生耐药但病情稳定的患者,在治疗12周后仍在继续用药,该人群中肿瘤蕞大缩小幅度达17%。此外,所有出现肿瘤缩小的PD-L1耐药患者,均仍在接受治疗。
而在17名“冷”肿瘤患者中(定义为PD-L1非应答型的微卫星稳定性(MSS)结直肠癌),未观察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结果与此前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一致。
安全性
在60例PD-L1耐药肿瘤患者中,未发现Solnerstotug引发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大多数不良反应为1级或2级,毒性较轻。
在整个试验中,出现了4例(占比7%)1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但症状均较轻,且得到了良好控制。
此外,在联合用药组中,有2名患者出现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
关于Solnerstotug
Solnerstotug是一种针对免疫检查点分子VISTA设计的“智能”单克隆抗体药物。其核心特点在于“条件活化”机制——在正常生理环境中保持“休眠”状态,避免误伤健康组织;而当进入肿瘤微环境时,会被特异性激活并精准靶向VISTA蛋白,从而阻断其抑制T细胞活化的功能,恢复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研究详情
这项1期剂量扩展试验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研究,旨在评估Solnerstotug作为单药或与PD-1抑制剂Cemiplimab联合使用,在两类肿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一类是“热”肿瘤(即通常对免疫治疗有反应、但在既往接受PD-1或PD-L1治疗后出现进展的肿瘤);另一类是“冷”肿瘤,即微卫星稳定型(MSS)结直肠癌,这类肿瘤通常对免疫治疗无反应。
“热”肿瘤患者是指肿瘤组织中存在大量免疫细胞浸润(如T细胞),且免疫系统对肿瘤具有潜在识别和攻击能力的患者,这类患者更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冷”肿瘤患者是指其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较少、免疫活性相对低下的一类患者。这类患者的肿瘤通常被认为缺乏免疫原性,难以通过免疫系统有效识别和攻击,因此单独使用免疫治疗(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效果往往不佳。
这项研究纳入的患者要符合以下条件: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局部晚期、无法手术切除或转移性实体瘤;在晚期疾病的标准治疗(SOC)失败后进展,或不适合接受标准治疗;ECOG体能评分为0或1(意味着患者的身体状况较好,能够承受治疗带来的副作用);预计寿命至少为3个月;以及其他纳入标准。
截至2025年3月17日,该研究共纳入60名患者,具体包括:
40名“热”肿瘤患者,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头颈癌、黑色素瘤、肾细胞癌(RCC)、默克尔细胞癌(MCC)、微卫星不稳定高型(MSI-H)结直肠癌等。这40名患者均接受Solnerstotug(3 mg/kg或15 mg/kg)联合Cemiplimab的治疗。
20名“冷”肿瘤(微卫星稳定型(MSS)结直肠癌)患者,用于评估Solnerstotug在免疫“冷”肿瘤中的潜在活性。其中10人接受了Solnerstotug单药治疗(15 mg/kg),另外10人接受了Solnerstotug(15 mg/kg)联合Cemiplimab治疗。
该研究的1期部分的主要终点包括不良事件(AE)的发生情况以及推荐的2期剂量(RP2D)或蕞大耐受剂量(MTD)。2期部分的主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Solnerstotug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缓解持续时间(DO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1期中观察到的客观缓解率(ORR)。
主要研究发现:在21名可评估的PD-1或PD-L1耐药“热”肿瘤患者中,观察到14%的客观缓解率(ORR)(3人出现肿瘤缩小)和62%的疾病控制率(DCR)(13人病情被控制)。
专家评论
Sensei Biotherapeutics公司首席医学官Ron Weitzman博士表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耐药仍是晚期癌症治疗中的重大挑战。在化疗或临床试验之外,患者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历史数据显示,接受PD-1或PD-L1治疗失败后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通常不超过5%,因此这是一个极难治疗的群体,也代表着巨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Solnerstotug目前显示出14%的客观缓解率(ORR),是历史数据的近3倍。我们认为,这一早期数据提示Solnerstotug可能在特定肿瘤类型中提供临床获益,我们期待在2期研究中进一步验证它的潜力。”
Solnerstotug研究的首席研究者Shiraj Sen博士在新闻稿中表示:“虽然我们仍处于评估Solnerstotug治疗潜力的早期阶段,但观察到的反应,尤其是在默克尔细胞癌(MCC)和微卫星不稳定高型(MSI-H)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现,是令人鼓舞的,毕竟这些患者在免疫检查点治疗失败后的预后通常非常差。未来继续开展临床评估,将有助于确定哪些患者蕞有可能从该疗法中获益。”
Sensei Biotherapeutics公司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启动2期临床试验。
来源:
[1]https://www.cancernetwork.com/view/solnerstotug-shows-promising-preliminary-data-in-pd-l1-resistant-tumors
[2]https://www.biospace.com/press-releases/sensei-biotherapeutics-reports-favorable-preliminary-dose-expansion-data-for-solnerstotug-in-pd-l1-resistant-tum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