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盛诺一家原创编译,转载需经授权
在很多癌症患者心中,“化疗”这两个字意味着一件事:硬扛。
有的人能扛住,治疗顺利;有的人却因为严重副作用不得不中断疗程、进ICU甚至死亡!
你可能以为这是“身体虚”或者“运气不好”。
但我想告诉你:很多严重的化疗副作用,其实跟你体内的基因有关。只要提前做个小小的基因检测,就有可能大大降低风险。
一项刚刚发表在医学期刊《JCO Precision Oncology》的研究成果证实了这个观点。

来源:PIXABAY
1
化疗“吃不消”?可能是基因惹的祸
我们知道,化疗药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都很“凶残”,因此才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说法(实际上对自体损伤没那么夸张)。但为什么有些人化疗后没啥感觉,有些人却副作用巨大?比如:
口腔溃疡严重得无法吃饭
白细胞低到住院隔离
拉肚子停不下来,甚至脱水危及生命
其实这和两个特定基因有关,名字分别叫:DPYD 和 UGT1A1。
简单解释一下:
DPYD 负责分解一种叫氟嘧啶(fluoropyrimidines)的常见化疗药。如果DPYD基因有变异,药物分解就会很慢,药物自然会在体内堆积,引发各种严重毒性反应。
UGT1A1 则和另一个化疗药伊立替康(irinotecan)相关。UGT1A1基因异常会导致药物代谢迟缓,引发严重腹泻和骨髓抑制(如白细胞暴跌)。
所以,如果你天生携带这些基因变异,又按为一般患者群体设定的“标准剂量”用药,那就相当于别人吃了一碗药,你却连了十大碗,身体当然吃不消。
2
这项研究有什么意义?
这项研究纳入了517名胃肠道癌症患者(比如结直肠癌、胰腺癌),他们都准备接受氟嘧啶或伊立替康类化疗。研究把他们分成两组:
一组(288人)在化疗前做了DPYD和UGT1A1基因检测,其中有16人检测出基因变异,医生根据结果调整了化疗剂量;
另一组(对照组)来自生物样本库,有17人虽然有基因变异,但没检测、直接打了标准剂量化疗。
如下图所示:做了基因检测并根据结果调整化疗剂量的患者,副作用明显更少,治疗过程更顺利,治疗不被迫中断的概率更高。如下图所示

总之,如果您或家人不幸被诊断为肠癌、胰腺癌、胃癌等“胃肠道癌症”,将接受诸如氟嘧啶类或伊立替康等药物化疗,那么不妨和主治医生沟通一下:是否可以提前做DPYD和UGT1A1的基因检测,让治疗更有针对性,也更安全。
参考来源: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5-08-genetic-chemotherapy-gastrointestinal-cancer-patien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