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患者的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会出现贫血、出血、感染发热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以往,白血病治疗以化疗、放疗等手段为主,患者预后差异大。近期,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宣布上市,这种双药联合的治疗方式有望改善白血病患者的治疗现状,告别化疗!
近日,强生旗下杨森宣布,欧盟委员会(EC)已授予其Imbruvica(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rituximab)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成人患者的上市批准。
该决定是基于III期E1912研究(NCT02048813)的结果。该研究共评估了529例年龄≤70岁、先前未接受治疗的CLL患者。研究中,这些患者随机分配接受Imbruvica+利妥昔单抗方案(IR,n=354)或化学免疫治疗方案(FCR,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n=175)。主要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是总生存期(OS)。
结果显示,与FCR治疗组相比,Imbruvica+利妥昔单抗治疗组PFS和OS均显著提高。研究中的安全性数据与Imbruvica已知的安全性特征一致。该研究的四年随访结果已在2019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公布。中位随访48个月,IR方案组有73%的患者仍在接受Imbruvica治疗,中位治疗时间为43个月(范围:0.2-61个月)。Imbruvica停药后疾病进展或死亡的中位时间为23个月。
与FCR方案组相比,IR方案组显示出持续的卓越PFS益处(HR=0.39[95%CI:0.26-0.57],p<0.0001)、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61%。此外,与FCR方案组相比,IR方案组显示出持续的卓越OS益处(HR=0.34;95%CI:0.15-0.79;p=0.009)、死亡风险降低66%。
安全性方面,IR方案组和FCR方案组观察到3级和更高级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0%、80%(比值比[OR]=0.56;95%CI:0.34-0.90;p=0.013)。
伊布替尼是一代口服的小分子BTK抑制剂,由强生和Pharmacyclics(艾伯维收购)开发,已于2013年通过美国FDA批准用于套细胞淋巴瘤的二线治疗,随后适应症不断拓展。
国内方面,伊布替尼(商品名:亿珂®)已于2017年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人慢性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以及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治疗,为治疗淋巴瘤亚型的创新靶向口服药。早先国内市场上伊布替尼零售价为48600元(140mg*90粒/盒)。到了18年10月伊布替尼通过医保价格谈判以17010元(140mg*90粒/盒)的医保支付标准纳入医保目录。
目前,全球已有四款BTK抑制剂获批,另外3款为二代BTK抑制剂分别是阿斯利康的阿卡替尼(Calquence)、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Brukinsa)以及小野制药的Tirabrutinib(Velexbru)。二代BTK抑制剂能高度特异性抑制BTK,有效减少一代Imbruvica的非靶向抑制作用。
双药联合用法并不少见,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上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不过海外新药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在国内面市的,因此国内白血病患者想服用该药需要前往海外看病。盛诺一家是国内专业的海外看病医疗服务机构,致力于国人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因此,在国内治疗效果不好的白血病等癌症患者可以联系盛诺一家,盛诺一家会帮助患者联系国外的权威医院,协助办理医疗签证等问题,让患者无后顾之忧,安心看病。
原文出处:Janssen Receives CHMP Positive Opinion for Expanded Use of IMBRUVICA (ibrutinib) in Combination with Rituximab for Previously Untreated Patien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 (C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