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根据2025年美国妇科肿瘤学会(SGO)年度女性癌症会议上公布的1/2a期BLUESTAR研究的数据结果:前沿药Puxitatug samrotecan在晚期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显示出积极的初步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
在两个剂量组中,分别取得了34.6%和38.5%的客观缓解率(肿瘤显著缩小或完全消失的患者比例),以及80.8%和84.6%的疾病控制率。
来源:摄图网
关于Puxitatug samrotecan
Puxitatug samrotecan(研发代号:AZD8205)是由全球制药公司阿斯利康(AstraZeneca)研发的一款抗体偶联药物(ADC)。
Puxitatug samrotecan是一种靶向B7-H4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B7-H4在大约73%的子宫内膜癌中表达。
关于1/2a期BLUESTAR研究
1/2a期BLUESTAR研究(NCT05276548)是评估Puxitatug samrotecan的头一项人体试验。
在BLUESTAR研究中,共有65名晚期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入组。患者被分配至两个剂量组:2.0 mg/kg组(共30名患者)或2.4 mg/kg组(共35名患者)。给药频率为每3周一次。
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下:
所有入组患者年龄均在18岁以上,具有可测量疾病,并在标准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
所有患者的肿瘤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认B7-H4表达。2.0 mg/kg组的平均B7-H4表达水平为57.5%;2.4 mg/kg组的平均B7-H4表达水平为55.0%。
没有患者接受过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一种抗癌药)治疗。
所有患者的ECOG体能状态评分均为0或1,表示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或轻度受限。
2.0 mg/kg组患者的平均入组年龄为62岁(范围,52-78岁);2.4 mg/kg组患者的平均入组年龄为65岁(范围,47-81岁)。
在两个剂量组中,大多数患者为白人或亚洲人。
在2.0 mg/kg组中,患者平均接受过1种治疗方案;在2.4 mg/kg组中,患者平均接受过1.5种治疗方案。
大多数患者接受过铂类化疗。在2.0 mg/kg组中,96.7%的患者接受过铂类化疗;在2.4 mg/kg组中,91.4%的患者接受过铂类化疗。
在2.0 mg/kg组中,63.3%的患者接受过PD-1/PD-L1抑制剂治疗;在2.4 mg/kg组中,62.9%的患者接受过PD-1/PD-L1抑制剂治疗。
在2.0 mg/kg组中,23.3%的患者为子宫内膜样癌,23.3%的患者为浆液性癌,16.7%的患者为肉瘤癌,6.7%的患者为透明细胞癌,30.0%的患者属于其他组织学类型;在2.4 mg/kg组中,22.9%的患者为子宫内膜样癌,14.3%的患者为浆液性癌,11.4%的患者为肉瘤癌,0%的患者为透明细胞癌,40.0%的患者属于其他组织学类型。
研究结果
在接受Puxitatug samrotecan治疗的可评估患者中:
2.0 mg/kg组(共26名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4.6%,即有34.6%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或完全消失。
2.4 mg/kg组(共26名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8.5%,即有38.5%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或完全消失。
在治疗后12周时,这两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0.8%和84.6%。
在2.0 mg/kg组平均随访4.1个月后,该组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0个月,意味着有一半的患者在7.0个月内疾病未出现进展或恶化。
在2.4 mg/kg组平均随访4.0个月后,该组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PFS)也为7.0个月,意味着有一半的患者在7.0个月内疾病未出现进展或恶化。
安全性数据
大多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涉及胃肠道和血液系统。
2.0 mg/kg组中40.0%的患者出现了3级或更高级别的不良事件;2.4 mg/kg组中34.3%的患者出现了3级或更高级别的不良事件。
蕞常见的3级或更高级别的不良事件包括贫血(两组发生率分别为:16.7%;20.0%)、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0.0%;20.0%)、白细胞减少症(10.0%;3.6%)和腹泻(0%;17.1%)。
没有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导致治疗中止的情况。
该研究的首席作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Stephanie Gaillard博士在报告中指出:“血液学毒性通过延迟给药、减少剂量或使用生长因子和输血进行管理。在这些剂量组中,未发生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剂量递增后,引入止吐药物作为主要治疗方案来控制恶心。”
未来计划
“针对B7-H4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接受过铂类和免疫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情况下,将开展一项全球3期研究,主要比较Puxitatug samrotecan与医生选择的化疗之间的疗效。”Gaillard博士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