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细胞肺癌(SCLC)和其他神经内分泌癌(NEC)治疗领域,一种叫Obrixtamig的新型药物正在引发关注。
在1期临床试验中,该药治疗小细胞肺癌以及神经内分泌癌显示出一定的疗效,部分患者肿瘤大幅缩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此前已授予该药快速通道资格认定(有助于加速审批),用于治疗多种肺癌亚型。

01
Obrixtamig 是一种被称为“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的药物。听上去有点拗口,简单理解就是:
该药像是非常智能的桥梁一样,一头拉住癌细胞,另一头拉住T细胞,之后T细胞就可以非常轻松地找到并攻击癌细胞了。
Obrixtamig能够抓住肺癌细胞的关键,是癌细胞上存在一种叫 DLL3 的蛋白质。这种蛋白在很多神经内分泌癌(特别是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大量存在),而在正常细胞中几乎不见。这就意味着,Obrixtamig可以精准锁定癌细胞,不容易误伤健康组织。
药物另一头抓住的是免疫T细胞上的CD3蛋白质,它相当于T细胞的“发动机”,可以让T细胞一旦靠近癌细胞,就启动杀伤程序。
美国佛罗里达州Moffitt癌症中心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 Jonathan Strosberg 医生介绍说:“DLL3在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表达非常高,有研究说高达85%-90%。而患者的癌细胞只要表达一点点(比如1%)DLL3,即可被视为阳性——这意味着可以用药精准追踪。”
目前,Obrixtamig虽然尚未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但已获得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这有利于该药加快审批进度。目前,该药的研究适应症包括三类,分别为:
已接受过至少两种治疗方案、病情仍进展的小细胞肺癌;
已接受过至少一种治疗方案的肺外神经内分泌癌;
DLL3表达阳性(存在一定量DLL3)的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2024年,小细胞肺癌全球头一款BiTE药物塔拉妥单抗获得FDA加速批准上市,用于用于治疗铂类化疗进展的晚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患者。该药的治疗靶点与本文中的Obrixtamig相同。
02
在1期临床试验(NCT04429087)中,共154名DLL3阳性患者接受了不同剂量的Obrixtamig治疗。这些患者中有65人为小细胞肺癌患者,60人为肺外神经内分泌癌,还有10人为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他们此前都已经试过标准疗法,比如铂类化疗,但效果不好,或者身体无法承受。
试验结果显示,18%的患者肿瘤大幅缩小,加上肿瘤保持稳定的人,肿瘤控制率达到42%。
用药剂量较高(≥90μg/kg)的患者中,肿瘤一旦缩小,平均可维持8.5个月。
按照不同癌种来看,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有17%的人肿瘤大幅缩小,肿瘤控制率为43%;肺外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中有20%的人肿瘤大幅缩小,肿瘤控制率为45%;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中有40%的人肿瘤大幅缩小,肿瘤控制率为90%。
可以看到,该药对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效果尤为突出。
在副作用方面,Obrixtamig主要会引起免疫治疗相关副作用,88%的患者用药后出现了某种副作用。蕞常见副作用为免疫系统被激活后的发炎发热(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味觉变化和发烧。
24%的患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副作用(3级及以上),如白细胞减少、严重CRS、转氨酶升高和贫血。2名患者因免疫副作用(出现神经毒性和意识模糊)不幸去世。
Strosberg 医生指出,BiTE类药物普遍会引起CRS,虽然听上去吓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处理;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神经毒性(ICANS),但也有相应处理手段。
目前,Obrixtamig正在进行一项名为DAREON-5(NCT05882058)的2期临床研究,主要研究目标是观察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参考来源:
https://www.onclive.com/view/obrixtamig-could-broaden-the-reach-of-dll3-cd3-targeted-bites-in-small-cell-lung-and-other-neuroendocrine-cancers